
(1).桑樹之本。《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穎達 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南史·宋紀上·武帝》:“若乃草昧經綸,化融於歲計,扶危靜亂,道固於苞桑。”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民心固結,國勢自繫于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歐陽詹 《吊漢武帝文》:“已臨隧炭,幾絶苞桑。”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九:“或覆餗而終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除此三大釁,而國家苞桑之業,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穎達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則有繫于苞桑之固,無傾危也。”後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經常思危而不自安,國家就能鞏固。《後漢書·吳漢蓋延等傳論》:“ 光武 審《黃石》,存苞桑,閉 玉門 以謝 西域 之質,卑詞币以禮 匈奴 之使,其意防蓋已弘深。” 李賢 注:“言聖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懼,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黃庭堅 《書磨崖碑後》詩:“ 明皇 不作苞桑計,颠倒四海由 祿 兒。”《三國演義》第十三回:“人君當守‘苞桑’戒,太阿誰執全綱紀。”
(4).叢生的桑樹。《詩·唐風·鸨羽》:“肅肅鴇行,集于苞桑。”
“苞桑”是漢語中的古語詞,本義指根深葉茂的桑樹,後衍生出多重引申義。根據傳統辭書及經典文獻記載,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叢生深固的桑樹
《周易·否卦》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之語,此處“苞桑”指根系盤結的桑樹叢,象征根基穩固。東漢鄭玄注《周易》時強調“苞,本也”,認為桑樹根系深固,可喻事物基礎牢固。
引申義:穩固的國家根基
《後漢書·吳蓋陳臧列傳》載“委忠重臣,轉令楚漢之降,複見今日,則國家之危,有若綴旒,而大臣方苞桑之固”,此處“苞桑”引申為政權或社稷的穩固性,強調居安思危的治國理念。
特殊語境:險境與憂患
清代王夫之在《周易内傳》中提出“苞桑,柔條脆弱之木也”,認為“系于苞桑”暗喻事物處于危險邊緣,需謹慎持守。這一解釋與《周易》原文的警示含義相呼應。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籍、詩詞鑒賞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文化認知過程。
“苞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本義與引申義
原指桑樹的根部或主幹()。因桑樹根系深固,古人常用“苞桑”比喻事物根基牢固、難以動搖,如《詩經》中“苞桑磐石”即形容極其穩固的狀态。
哲學與政治寓意
出自《周易·否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孔穎達疏解為:若君王常懷“将要滅亡”的憂患意識并自我戒慎,國家就能如系于深根桑樹般穩固。後世因此用“苞桑”強調治國者需居安思危,如《後漢書》提及光武帝“存苞桑”即體現此理。
其他語境含義
部分文獻中,“苞桑”也指叢生的桑樹(如《書·禹貢》“草木漸苞”),或借喻尚未顯露潛力的事物(此說法多見于網絡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核心内涵圍繞“根基穩固”和“憂患意識”,多用于文學、哲學及曆史語境。建議參考《周易》《後漢書》等古籍原文及權威注疏以深入理解。
案撫稗官野史白馬白明日八紀闆本傍白辬華參陪廠衣朝晨差岐持棊遲速楚醅存志丹旌墩台仿寫凡吏富蕃公祖父母關攔觀治姑嘬寒落荷蒉合偶挾纩假仁假意穽陷軍團局套犒勞鱗栉買上告下漫不經心秘書郎啟殡權變鋒出榮升三次生資參回食不裹腹殊功水蓮睟天桃湯婉媚灣曲未常畏惡違隔物理學先論小淨小姨子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