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報更的意思、報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報更的解釋

猶報償,報應。《呂氏春秋·先識》:“ 周 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陳奇猷 校釋:“此鼎之所以著饕餮有首無身者,蓋象徵殘害人者,其報償立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報更

釋義

指古代夜間以敲擊梆子、鑼鼓等方式通報時辰的行為,多由更夫執行。根據時辰變化(通常分五更),更夫通過特定信號向民衆傳遞時間信息,兼具報時與治安巡夜功能。

文化背景

  1. 時間劃分:古代将夜晚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如“三更”對應子時(23:00-1:00),俗稱“半夜三更”。
  2. 工具與方式:更夫手持梆子、鑼或鼓,沿街行走并敲擊,同時高呼提示語(如“天幹物燥,小心火燭”)。

示例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報更”詞條釋義(未找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建議查閱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如“漢典”)。
  2. 民俗學研究:據《中國風俗通史》記載,報更制度在宋明時期趨于規範化,成為城市夜間管理的重要環節(來源:學術著作,無直接鍊接)。

注:由于未找到可公開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檢索《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獲取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報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一、核心含義:報償、報應

這是多數權威來源(如、6、8)強調的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呂氏春秋·先識》。書中提到周鼎上的饕餮紋“有首無身”,象征作惡者會迅速遭到報應,即“以言報更也”。此處的“報更”指因果循環中的懲罰或補償,帶有道德警示意味。

二、延伸含義:夜間報時

部分來源(如、7)提到“報更”指古代夜間敲鐘鼓報告時間的行為。由于缺乏現代計時工具,古人通過“更”劃分夜晚時段,由專人敲擊鐘鼓向民衆通報時辰。這一用法更貼近字面意義,但權威文獻中較少直接引用。

補充說明:

  1. 詞源争議:兩種解釋可能源于詞義演變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差異。報應義有明确古籍支撐,而報時義多見于現代詞典,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2. 使用場景:現代漢語中“報更”已不常用,若需表達“報應”可選用更通用的詞彙;若指古代計時,需明确上下文以避免歧義。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研究傳統文化時,優先參考《呂氏春秋》等文獻中的報應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蒙百牛把柁敝裂碧粼粼逋逃之臣從違大鴻電離方程式點醒二迹煩憺反水範銅糞堆憤發浮而不實幹噎供月兒合權皇統渾一降貴嫁資诘武近事女集螢絕壁看地虧心泐潭略誘良謀龍蛇年辘轳劍綸章鳴珂牧副撲堆欺公罔法奇崛清森傾斜度秋蕖茸線善罷幹休審單聖兵蜀都海棠天叙甜寃對痛斥誤國武銳無外卸磨殺驢協氣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