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痿縮殘廢。 明 高攀龍 《<營政紀言>序》:“是故山川土田,肢體也,有不修飭,是肢體之有痿廢也。” 清 袁枚 《新齊諧·木箍頸》:“然頸已痿廢,不能振起,故以木闆箍之而加鐵焉。”《醫宗金鑒·張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集注引 喻昌 曰:“《金匱》治法,貴得其精意……如半身痿廢及手足痿軟,治之得法,亦能復起。”
“痿廢”是一個中醫術語,指肢體痿弱無力、功能廢用的病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wěi fèi
釋義:指肢體因肌肉萎縮、筋脈失養或神經損傷導緻的功能障礙,表現為軟弱無力、活動受限甚至完全喪失運動能力。
現代醫學認為,肢體痿廢可能與中樞/周圍神經系統損傷(如中風、脊髓病變)或肌肉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需結合具體病因診斷。
注意:若涉及男性生殖功能問題(如陽痿),需明确區分具體語境。
《痿廢》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體虛弱無力的狀态,失去了正常的肌肉力量和活動能力。這種情況可能由于長期疾病、營養不良、衰老或其他身體原因引起。
《痿廢》這個詞由"疒"(疔)部和"廢"部組成。
"疒"部表示與疾病相關,它是一個常見的部首,意味着這個詞與疾病或健康問題有關。
"廢"部為表示廢棄、失去、無能的意思,暗示了人體無力和虛弱的狀态。
在筆畫方面,《痿廢》一共有15畫。
《痿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語大詞典》中,它是由痿、廢兩個單字組成而來。
《痿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痿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痿廢》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痺廢」。
1. 他長期卧床不起,身體變得痿廢了。
2. 由于長時間缺乏運動,他的身體逐漸痿廢下來。
3. 年老體弱的人容易出現痿廢的現象。
1. 病弱:形容身體瘦弱、抵抗力差的狀态。
2. 無力:指失去力量、無法勉強做某件事情。
3. 無能:表示缺乏能力、不稱職。
4. 倦怠:形容身體疲憊、精神不振。
健壯:表示身體強壯、有活力的狀态。
強健:形容身體強壯、康健。
有力:指具備一定的力量和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