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ne's conscience;one's original idea;real intention]∶原來的心願
(2) [conscience]∶舊指天生的善性;天良
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1).天性,天良。《孟子·告子上》:“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此之謂失其本心。”《後漢書·王符傳》:“雖有明察之資,仁義之志,一旦富貴,則背親捐舊,喪其本心。” 明 唐順之 《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銘》:“心學之亡久矣,有一人焉,倡為本心之説。”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徐聞窗外微哂曰:‘君不敢答,猶能不欺其本心。’”
(2).本意,原來的心願。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加 劉備 相扇揚,事結舋連,推而行之,想暢本心,不願於此也。” 宋 蘇轍 《閑居五詠·移竹》:“稍去千百竿,欲廣西南屋;本心初不爾,百口居未足。”《三國演義》第八五回:“臣與 蜀 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家小也。”
(3).真心。 唐 羅虬 《比紅兒詩》:“月落潛奔暗解攜,本心誰道獨單栖?還緣 交甫 非良偶,不肯終身作 羿 妻。” 宋 陳善 《扪虱新話·歐陽公不以古文始於尹師魯》:“今觀 歐陽公 言,若以古文始自 師魯 ,則前有 穆脩 及 有宋 先達甚多,此豈其本心哉?無乃亦自留一著乎?”《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他也不是本心要看,隻因千金之説上心,希圖頻對人講,或有奉承他的解意了,購求來送他。”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說本心話,我很想回去,但又不願意離開你們。”
(4).草木的根株。《漢書·蕭望之傳》:“附枝大者賊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顔師古 注:“本心,樹之本株也。” 唐 張九齡 《感遇》詩之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本心”一詞的詳細解釋可從以下維度綜合闡述:
一、核心語義
二、語境延伸 •價值基底:現代認知科學視其為個體長期形成的穩定價值觀集合體,在無外界幹擾時主導決策(如的“默認模式網絡”理論)。 •道德标尺:《後漢書》用“喪其本心”批判違背倫理的行為,突顯其作為道德判斷基準的功能。
三、哲學辨析
四、實踐意義 當代心理學認為保持本心需平衡内外因素,既要維護認知連貫性(的“決策中樞”),又要警惕如《王符傳》所述富貴導緻“背親捐舊”的異化風險。
注:如需具體典籍引文或跨學科研究案例,可進一步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