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丁兵的意思、八丁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丁兵的解釋

南北朝 北周 實行過的一種兵制,把境内民丁分八批輪換服役。《周書·武帝紀上》:“三月丙寅,改八丁兵為十二丁兵,率歲一月役。”《資治通鑒·陳文帝天嘉二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雲:“八丁兵者,凡境内民丁分為八番,遞上就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丁兵"是中國古代,特别是北魏時期實行的一種兵役制度。其核心含義是指按比例征發兵員的制度,具體指每八名成年男性(丁)中征發一人服兵役。

以下是對其詳細解釋:

  1. 詞義核心:按比例征兵的制度

    • “八丁”指八名成年男子(丁)。在戶籍制度中,“丁”指達到服役年齡(通常指承擔賦稅和徭役、兵役義務)的成年男性。
    • “兵”指兵役、兵員。
    • 因此,“八丁兵”的字面意思就是“每八個成年男子中征發一人當兵”。這體現了當時國家根據人口比例來征集兵員的方式。
  2. 曆史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

    • 這種制度主要與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改革有關。北魏前期主要依靠鮮卑本族部落兵(兵民合一)和部分漢族世兵。
    • 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太和改制),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兵源、減輕特定族群的兵役負擔,對兵役制度也進行了改革。其中一項重要内容就是改變過去主要依靠部落兵的方式,向廣大漢族民衆按戶、按丁比例征兵。“八丁兵”就是這種改革下的産物之一(還有其他比例,如“十二丁兵”、“十五丁兵”等)。
  3. 實施方式與關聯制度

    • “八丁兵”的實施通常與均田制、租調制等經濟制度緊密相連。國家授予農民土地(均田),農民則承擔相應的租(田租)、調(戶調)和役(包括兵役、力役)。
    • 征發時,并非簡單地每八丁抽一丁,而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統計和征調。官府會根據戶籍登記,計算出某地區或某群體内符合“八丁兵”征發比例的戶數,然後從這些戶中抽取丁男服役。
    • 被征發的丁男需要自備部分裝備和資糧,前往指定地點服役,承擔戍邊、作戰等任務。
  4. 目的與影響

    • 目的: 主要目的是擴大兵源基礎,将兵役義務更廣泛地分攤到國家控制下的編戶齊民(主要是漢族農民)身上,減少對特定部族武裝的依賴,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制力。同時,按比例征發也試圖體現一定的“公平性”。
    • 影響: 一方面,它确實擴大了北魏的兵源。另一方面,這種兵役對普通農戶來說是沉重的負擔。自備資糧、長期服役(有時甚至終身)不僅影響農業生産,也常常導緻士兵及其家庭陷入貧困。兵役的沉重是導緻北魏後期社會矛盾激化、爆發六鎮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權威性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八丁兵”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實行的一種兵役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核心機制
    八丁兵制度将境内民丁分為八批,按批次輪換服役,每批民丁每年需承擔約1.5個月的兵役。這一設計旨在均衡分配兵役負擔,減少對農業生産的影響。

  2. 時間背景與演變
    該制度在《周書·武帝紀》中記載,北周武帝于公元563年(保定三年)推行。後于天嘉二年(約566年)改革為十二丁兵,役期縮短至每年1個月,反映了北周政權對民力調節的靈活性。

  3. 運作特點

    • 輪換周期:每八個月輪換一批次,覆蓋全年。
    • 覆蓋範圍:適用于境内所有適齡男性民丁,具有普遍性。
    • 與府兵制關系:部分學者認為其可能是府兵制的前身或補充形式。
  4. 曆史評價
    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指出,此制度通過分散服役時間減輕了民衆負擔,但實際執行中仍存在強制征發問題,體現了南北朝時期兵農合一的特征。

建議參考《周書》《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曆史研究(如、2、5、6)以獲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褊心标揭慘裂饞涎欲垂赤诏鋤功楚舲大浪道門打野鷄飛漱飛檐走脊浮世繪改年鈎視含才鴻黃檢測江桡嬌冶緝捕使臣驚嘑井落在吊桶裡金蝦蟆吉雲草郡庭居庸刻核可知是坤育攔街沒金铩羽面刺南北省鲵桓僻見潛夜鉛印親藹親藩青眸湫仄全篇神龍見首不見尾射頻事戎霜質數迹説道束蒲署置鎖匙談啁同共通傥微睇委去小雞子小樓羅遐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