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用禾稈編成的席子。 清 唐孫華 《秋日酷暑焦旱偶成》詩:“刺體憎稭莞,流汗怯纖縞。”
“稭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指用農作物莖稈(如麥稭、禾稈等)編織而成的席子,屬于古代生活用具。該詞由“稭”(農作物脫粒後的莖)和“莞”(席子草或編織材料)組合而成。
文獻用例
見于清代詩人唐孫華《秋日酷暑焦旱偶成》詩句:“刺體憎稭莞,流汗怯纖缟”,描述夏季炎熱時粗糙的稭莞席子刺膚的不適感。
讀音差異說明
不同資料對“莞”的注音存在分歧: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已極少出現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确認細節,或通過詩句原文分析具體語境含義。
稭莞(jiē guǎ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部分構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稭(禾)和莞(艹),其中稭是禾字旁,表示與莊稼有關,莞是艹字旁,表示與草木有關。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村社會。稭莞是稻谷收割後,插在田間晾曬與堆放的一種莊稼稭稈和稻草組合物。在農民社會中,用來稭稈、稻草等材料編制牲畜圈、屋頂、草席等農業用具。
稭莞的繁體寫法為積莞。
在古時候,稭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而且在不同曆史時期,它的寫法也發生了變化。在《說文解字》中,稭莞寫作“積莞”。然而,現代字形已經較為統一,寫作“稭莞”。此外,在第一字位置,有時也有幾個額外的筆畫。
以下是一些例句:
稭莞的一些相關詞彙包括:
通過對稭莞的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古時候漢字寫法、相關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彙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