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師振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班師振旅(拼音:bān shī zhèn lǚ)指撤回軍隊并進行整頓。其中:
該成語最早出自《尚書·大禹谟》:“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
描述大禹接受建議後,撤回軍隊并休整的情景,後演變為成語,強調軍事行動後的有序調整。
“振旅”單獨使用時,本義為整頓軍隊或操練士兵(如《詩經·小雅》中“振旅阗阗”),與“班師”結合後,更強調撤軍後的休整過程。
該成語融合軍事行動與後續管理,既體現古代戰争策略,也可用于現代團隊協作的場景比喻。
《班師振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成功地糾正錯誤并激勵士氣,使部隊或團體能夠迅速恢複并取得勝利。
《班師振旅》這個詞的部首可以拆分為“王”和“足”,其中“王”作為部首,表示與皇帝、王權等相關的意義;“足”代表行走。總體來說,部首“王”表示皇家或者高層領導的意思, 部首“足”代表行動或行軍。
詞語《班師振旅》的總筆畫數為21畫。
《班師振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該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韓非子列傳》中,描述了齊國在戰争中戰敗後恢複士氣并獲得勝利的故事。
《班師振旅》(繁體字寫法)是該成語的繁體形式。
在古代文字中,我們可以将成語《班師振旅》用不同的漢字寫法表示,例如:“斑師振侶”、“斑師振旅”等。
他成功地班師振旅,帶領部隊擺脫了危險局面。
班師:指撤退的軍隊;班師回朝。
振旅:指糾正錯誤、激勵士氣、恢複戰鬥力;振旅出征。
班師還國
班師歸來
敗軍
潰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