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蛲蟲和蛔蟲。泛指人體寄生蟲。《關尹子·六七》:“我之一身,内變蟯蛔,外烝蝨蚤。”
“蛲蛔”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蛲蟲和蛔蟲兩種人體寄生蟲()。蛲蟲體型細小,常寄生于腸道末端;蛔蟲則較粗長,多寄生于小腸。兩者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發音與出處
拼音為náo huí(部分來源标注為náo huǐ,但多數采用huí)。該詞最早見于道家典籍《關尹子·六七》:“我之一身,内變蟯蛔,外烝蝨蚤。” 意指人體内外被寄生蟲侵擾()。
在成語用法中,“蛲蛔”被引申為蛀蟲或害蟲的象征,比喻以下兩類對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蛲蟲、蛔蟲的具體生物學特征或防治方法,可參考醫學資料。
《蛲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用于形容人的心思詭秘、經常變化不定。這個詞語起源于古代中醫。據傳蛲蛔是一種寄生蟲,能夠在人體内寄生,引起腹痛等症狀。後來,人們把寄生蟲的行為比喻為人的思想難以捉摸,所以形成了“蛲蛔”的這個詞。
《蛲蛔》的拆分部首是蟲字旁,是由蟲字旁和苗字旁組成的。蟲字旁表示與蟲有關,苗字旁表示瘦小細長的東西。所以,《蛲蛔》表示的是一種細長的寄生蟲。
《蛲蛔》共有14個筆畫。
《蛲蛔》的繁體字為「蟯蛔」。
古代漢字中的《蛲蛔》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為「蟯(niǎo)蛔」,在後來的發展中,「蟯」字逐漸變為現代字「蛲」。
1. 他總是蛲蛔般的心思,很難預測他下一步的行動。
2.她的心思像蛲蛔一樣,經常變化不定,讓人摸不清她的真實意圖。
蛲目、蛲蜞、蛲蟆、蛲蚓、蛔蟲、蛔病。
近義詞:心思多變、玩心大、機關如人、朝三暮四。
反義詞:坦誠、真實、直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