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響的意思、迹響的詳細解釋
迹響的解釋
亦作“蹟響”。蹤迹和聲響。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九山王》:“歸而察之,并無蹟響。”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獵犬》:“躡履外窺,渺無蹟響。返身周視,都無所見。”
詞語分解
- 迹的解釋 迹 ì 腳印:蹤迹。足迹。血迹。筆迹。 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古迹。實迹。 追尋蹤迹:“漢求将軍急,迹且至臣家”。 據實迹考知:“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筆畫數:; 部首:
- 響的解釋 響 (響) ǎ 聲音:響聲。響箭。響馬(舊稱在路上搶劫財物的強盜,因搶劫時先放響箭而得名)。音響(.聲音,多就聲音所産生的效果說;.泛稱收音、錄音、擴音等設備)。 發出聲音:鐘響了。 聲音高,聲音大:
網絡擴展解釋
“迹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迹響”讀作jì xiǎng,意為蹤迹和聲響,常用來描述人或事物留下的痕迹與聲音。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作品或古籍中。
二、出處與例句
該詞在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多次出現:
- 《九山王》:“歸而察之,并無蹟響。”(意為:返回後仔細查看,卻沒有任何蹤迹和聲響。)
- 《小獵犬》:“躡履外窺,渺無蹟響。”(意為:輕步窺視外面,但毫無痕迹和聲音的迹象。)
三、其他說明
- 字形變體:古籍中“迹”有時寫作“蹟”,如“蹟響”,實為同一詞。
- 現代應用:多用于文學或學術場景,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迹響》是一個漢字詞,其意思是指殘存的痕迹或聲響。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音,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是由表示行走的辶部和表示聲音的音部組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跡響」。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識别和理解。例如,有些古代寫法可能将辶部寫為「⻌」或「⻍」。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留下了迹響,證明他來過這裡。”關于這個詞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請您嘗試使用線上詞典或查詢工具來獲取更詳細的信息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