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蘆渡江的意思、踏蘆渡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蘆渡江的解釋

《堅瓠廣集·離地草》引 唐 馮贽 《記事珠》:“ 兎牀國 有離地草,人以藉足,不步而行。 達磨 見 梁武 ,去來自由,以有此草也。其葉如蘆,故傳踏蘆渡江。”因用指佛法廣大,本領非凡。 清 趙翼 《題王摩诘渡水羅漢圖》詩:“乘杯過河駛往還,踏蘆渡江狎澔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蘆渡江”是源自中國佛教典故的成語,指借助蘆葦作為渡水工具跨越江河的神奇行為,常與禅宗初祖菩提達摩的傳說相關聯。該典故最早見于宋代《景德傳燈錄》卷一,記載達摩“折蘆一枝,渡江北去”,後逐漸演變為展現超凡修行境界的象征性表述。從漢語構詞角度分析,“踏”強調動作的輕盈,“蘆”指代天然植物載體,“渡江”則凸顯跨越自然障礙的宗教意涵。

這一典故在曆代文獻中存在不同表述形态。元代《佛祖曆代通載》卷九将其描述為“一葦渡江”,明代《五燈會元》則沿用“踏蘆”之說。兩種表述本質上均指向達摩以簡易之物實現非凡壯舉的禅意,體現中國語言中“以簡馭繁”的修辭傳統。《漢語大詞典》收錄“一葦渡江”詞條時,特别注明其出自佛教史傳,而“踏蘆”作為地域性變體,常見于江淮流域的地方志記載。

從文化符號學角度,蘆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柔中帶韌”的意象,《詩經·衛風》即有“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的比喻。佛教傳入後,這一意象與禅宗“即物證道”思想結合,形成“踏蘆渡江”特有的宗教美學内涵。現代學者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指出,此類傳說反映了中古時期僧侶神通叙事與本土自然觀融合的現象。

參考文獻:

  1. 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書于1004年)
  2. 念常《佛祖曆代通載》(元代佛教史書)
  3. 釋普濟《五燈會元》(宋代禅宗典籍)
  4.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1993年漢語工具書)
  5.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1938年學術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踏蘆渡江”是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源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馮贽《記事珠》的記載()。傳說達摩(禅宗初祖)會見梁武帝時,借助離地草的葉片渡江。因草葉形似蘆葦,故稱"踏蘆渡江"。此典故體現佛教神通廣大的特質,後多用于形容超凡能力或佛法無邊。

二、核心釋義

  1. 佛教象征:特指達摩展現的神通,象征佛法的無上威能()
  2. 引申比喻: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克服巨大困難的決心與能力(),如清代趙翼詩句"踏蘆渡江狎澔涆"即用此意。

三、文化流變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現代解釋(如)側重"以蘆葦為舟渡江"的具象化解讀,實為典故在傳播過程中産生的衍生理解,與原始佛教典故存在差異。

示例:清人趙翼《題王摩诘渡水羅漢圖》中"踏蘆渡江狎澔涆",即借典故贊羅漢渡水之姿。

别人正在浏覽...

安道爾暗陬罷業備防鸧鹒參戎曾幾何時槎牙成三破二沖童出易蹙顄撮鹽入水大藏經地坪東垂耳不忍聞蜰蛴諷書風向浮目高步雲衢歌版緪瑟供銷官子過了廟不下雨家巷驚慌無措經濟杠杆靜一跨立悃愊鐳療器颣絲良榦僚采緑桂孟姑姑鳴湍女方破頭爛額戗水前算籤筒青水芰親仁善鄰七起秋旻啟悟色養受窘歲陽亭堠通達谙練妄塵而拜王舍緼韍無諸台象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