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瓠廣集·離地草》引 唐 馮贽 《記事珠》:“ 兎牀國 有離地草,人以藉足,不步而行。 達磨 見 梁武 ,去來自由,以有此草也。其葉如蘆,故傳踏蘆渡江。”因用指佛法廣大,本領非凡。 清 趙翼 《題王摩诘渡水羅漢圖》詩:“乘杯過河駛往還,踏蘆渡江狎澔涆。”
“踏蘆渡江”是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馮贽《記事珠》的記載()。傳說達摩(禅宗初祖)會見梁武帝時,借助離地草的葉片渡江。因草葉形似蘆葦,故稱"踏蘆渡江"。此典故體現佛教神通廣大的特質,後多用于形容超凡能力或佛法無邊。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現代解釋(如)側重"以蘆葦為舟渡江"的具象化解讀,實為典故在傳播過程中産生的衍生理解,與原始佛教典故存在差異。
示例:清人趙翼《題王摩诘渡水羅漢圖》中"踏蘆渡江狎澔涆",即借典故贊羅漢渡水之姿。
《踏蘆渡江》是指人們跨越河流時,踏着蘆葦渡過江河的意思。這個短語比喻面對艱險,勇往直前,毫不畏懼。
《踏蘆渡江》的拆分部首是③丨(一)⑥⺾(示)②⺘(寸),總共有14個筆畫。
《踏蘆渡江》這個詞來源于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贈汪倫序》:“江雪霜天共白頭,踏蘆渡江尤未憂。”後人引用這句話,将“踏蘆渡江”作為一個成語,形容人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踏蘆渡江》的繁體字為「踏蘆渡江」。
在古代,「踏蘆渡江」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古代的寫法為「蹋蘆渡江」。其中,“蹋”字意為踩踏,“蘆”字意為蘆葦。所以,“蹋蘆”指的是踩踏蘆葦,踏過江河。
他在困境中展現出了踏蘆渡江的精神。
- 踏雪無痕:形容走路輕盈,不留下痕迹。 - 橫渡重洋:形容跨越廣闊的海洋。 - 穿越荊棘:形容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刻舟求劍:比喻固守成規,缺乏變通。
- 停滞不前:表示停止不動,沒有前進的意願。 - 望洋興歎:表示無法跨越障礙,感到無能為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