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蛲虫和蛔虫。泛指人体寄生虫。《关尹子·六七》:“我之一身,内变蟯蛔,外烝蝨蚤。”
“蛲蛔”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字面和比喻两个层面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意义
指蛲虫和蛔虫两种人体寄生虫()。蛲虫体型细小,常寄生于肠道末端;蛔虫则较粗长,多寄生于小肠。两者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发音与出处
拼音为náo huí(部分来源标注为náo huǐ,但多数采用huí)。该词最早见于道家典籍《关尹子·六七》:“我之一身,内变蟯蛔,外烝蝨蚤。” 意指人体内外被寄生虫侵扰()。
在成语用法中,“蛲蛔”被引申为蛀虫或害虫的象征,比喻以下两类对象():
若需进一步了解蛲虫、蛔虫的具体生物学特征或防治方法,可参考医学资料。
《蛲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用于形容人的心思诡秘、经常变化不定。这个词语起源于古代中医。据传蛲蛔是一种寄生虫,能够在人体内寄生,引起腹痛等症状。后来,人们把寄生虫的行为比喻为人的思想难以捉摸,所以形成了“蛲蛔”的这个词。
《蛲蛔》的拆分部首是虫字旁,是由虫字旁和苗字旁组成的。虫字旁表示与虫有关,苗字旁表示瘦小细长的东西。所以,《蛲蛔》表示的是一种细长的寄生虫。
《蛲蛔》共有14个笔画。
《蛲蛔》的繁体字为「蟯蛔」。
古代汉字中的《蛲蛔》的写法有所不同,早期的写法为「蟯(niǎo)蛔」,在后来的发展中,「蟯」字逐渐变为现代字「蛲」。
1. 他总是蛲蛔般的心思,很难预测他下一步的行动。
2.她的心思像蛲蛔一样,经常变化不定,让人摸不清她的真实意图。
蛲目、蛲蜞、蛲蟆、蛲蚓、蛔虫、蛔病。
近义词:心思多变、玩心大、机关如人、朝三暮四。
反义词:坦诚、真实、直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