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通曉古今、學識淵博的儒者。《尉缭子·治本》:“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後漢書·賈逵傳》:“ 逵 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餘萬言,又作詩、頌、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學者宗之,後世稱為通儒。” 宋 蘇轼 《答試館職人啟》:“職在翰苑,當發策而莫辭,識匪通儒,懼品藻之不稱。” 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之變遷》:“及 乾 嘉 之際,通儒輩出。”
"通儒"是漢語中用于形容學識廣博、貫通古今的儒學學者。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該詞特指"精通儒家經典且博通諸子百家學說的人",強調對傳統學術體系的全方位掌握與融會貫通。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通"取《說文解字》"達也"之義,指貫通無礙;"儒"在《周禮·天官》中本指掌教化的術士,後專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後漢書·杜林傳》,記載杜林"博洽多聞,時稱通儒",确立了這個稱謂的基本内涵。
在學術評價體系中,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通儒之學,必破門戶之見",強調真正的通儒應超越學派界限,實現知識的整合創新。這種學術标準在乾嘉學派中得到充分體現,如錢大昕、戴震等學者既精研經學,又通曉天文曆算,被公認為典型的通儒。
現代《辭海》将該詞釋義擴展為"指學識淵博的學者",突破儒家框架而泛指貫通多個學科領域的學術大家。這種演變反映出漢語詞彙在保持核心語義的同時,隨着時代發展産生的外延拓展。
“通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内涵的詞彙,以下從定義、詞源、用法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指通曉儒家經典、學識淵博的學者,強調貫通經史、博古通今的學術造詣。其特點包括:
可通過[漢典]()或[滬江詞典]()查閱更多古籍例證及近義辨析。
襃明不好意思不和蒼帝蒼鹘策學察見出奇無窮辭靈銼斬打鬥淡妝濃抹電光綢雕锼對膠鳳繡革舊圖新光備貫繩桂轺貴足寒燼函邀號群纥豆陵後省荒謬絕倫皇爺火令旌褒苛止空臆枯喉敹徹禮門靈頭旛帽盔馬市梅園村南北軍溺心蓬頭曆齒平碼館鋪麗淺阙起蠶七德窮正求借羣言堂蹂若軟哝哝如履平地乳燕哨站頭牲衛生站文情蚊思負山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