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娶妻。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崔書生》:“ 崔生 母在故居,殊不知 崔生 納室。”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李孝女》:“母卒既葬,乃為弟納室,嫁其妹。”
“納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娶妻并将妻子接入家庭,主要強調婚姻的締結和家庭的接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納”指接納、收進,“室”指家庭或住所,組合後表示男子通過婚姻将妻子正式迎入家中,建立家庭關系。這一行為不僅體現婚姻的儀式性,也暗含對家庭責任的承擔。
用法與語境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婚姻的重視,尤其是“明媒正娶”的禮儀規範。通過“納室”,男方将妻子納入家族體系,象征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和延續性()。
與現代用詞的差異
當代漢語中,“納室”已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結婚”“娶妻”等更通俗的表達。但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本時,仍需理解其特定含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玄怪錄》《漱華隨筆》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5、9)。
《納室》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将人或物品納入室内,進入室内。
《納室》的部首是纟(糾部),它由8個筆畫組成。
《納室》一詞的來源于古漢語,最初是描述人們進入室内的行為。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為「納室」。
在古代漢字中,「納室」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可能有細微的變化。
1. 小明打開門,納室而入。
2. 姐姐把新買的鮮花納室,讓整個房間充滿了芬芳。
1. 納入:将某人或物納入某個範圍或集合之中。
2. 納稅:向政府繳納稅款。
3. 納涼:進入涼爽的地方躲避炎熱天氣。
1. 進入:表示進入某個地方或狀态。
2. 入内:表示進入室内。
1. 出室:離開室内。
2. 退出:離開某個地方或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