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夷的意思、遐夷的詳細解釋
遐夷的解釋
(1).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 漢 劉向 《九歎·愍命》:“今反表以為裡兮,颠裳以為衣。戚 宋萬 於兩楹兮,廢 周 邵 於遐夷。”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化益四表,橫被無窮,遐夷貢獻,萬祥必臻。”《宋書·武帝紀中》:“是以絶域獻琛,遐夷納貢,王略所宣,九服率從。”
(2).謂棄世。 元 姚燧 《中書左丞李公家廟碑》:“今復棄養太夫人,而身先朝露,於是遐夷,吾目不瞑泉下矣。”
詞語分解
- 遐的解釋 遐 á 遠:遐方。遐心。遐觀。遐迩(遠近)。遐舉(進行;遠揚)。遐想。 長久:遐齡。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夷的解釋 夷 í 中國古代稱東部的民族:東夷。九夷(古時稱東夷有九種)。 中國舊時指外國或外國的:華夷雜處(?)。 平,平坦,平安:化險為夷。 弄平:夷為平地。 消滅:夷滅。族夷(誅殺犯罪者家族)。 等輩:“諸
專業解析
"遐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遐”和“夷”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字義拆分和典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一、字義解析
- 遐:
- 本義:遠、遙遠。指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大。
- 引申義:長久、遠去、疏遠。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遐,遠也。”。
- 夷:
- 本義:平坦、平易。
- 引申義:
- 中國古代對東方部族的泛稱,後泛指中原以外的四方部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 平定、鏟平、誅滅。
- 平和、喜悅。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夷,平也。”。
二、合成詞“遐夷”的含義
“遐夷”作為合成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 指遠方或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
- 這是“遐”的“遙遠”義與“夷”的“四方部族”義結合的結果。意指距離中原王朝統治中心非常遙遠的邊疆或異族聚居地。
- 典籍用例:
- 《詩經·大雅·常武》雖無“遐夷”連用,但“徐方”被視為“淮夷”之地,有“四方既平,徐方來庭”句,體現了對遠方部族歸順的描寫,可作背景參考。。
- 後世文獻如《漢書》、《後漢書》在描述邊疆治理、民族關系時,常用“遐方”、“四夷”等詞,其語境與“遐夷”所指地域類似。
- 指平定遠方,使邊遠地區歸順安定:
- 這是“遐”的“遠方”義與“夷”的“平定”、“鏟平”義結合的結果。意指将威德或武力遠播至邊遠地區,使其臣服、安定。
- 典籍用例:
- 雖直接使用“遐夷”的經典文獻較少,但類似表達常見于歌功頌德的篇章。如班固《封燕然山銘》有“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句,描述窦憲北擊匈奴的功績,即包含平定遠方之意。。
- 清儒王念孫在《廣雅疏證》等訓诂著作中,對“夷”有“平也”、“滅也”的明确解釋,可為“遐夷”此義提供字義支撐。。
三、總結
“遐夷”一詞的核心含義指向遙遠的邊疆異族之地或對遠方進行平定使之歸順的行動/狀态。它體現了古代中國“華夷之辨”觀念下對地理空間和族群關系的認知,以及中央王朝追求“大一統”、德化遠播的政治理想。其使用多見于描述疆域、武功或民族關系的文獻中。
網絡擴展解釋
“遐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基本解釋
-
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
該含義源自漢代文獻,常用于描述中原王朝統治範圍之外的偏遠地域。例如漢劉向《九歎·愍命》中“廢周邵於遐夷”,以及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中“遐夷貢獻”,均體現這一用法。
-
謂棄世(去世的委婉說法)
這一含義出現較晚,元代姚燧在《中書左丞李公家廟碑》中寫道:“身先朝露,於是遐夷”,即用“遐夷”代指離世。
二、補充說明
- 詞源構成:“遐”本義為遙遠,“夷”在古漢語中可指代邊疆民族(如“東夷”),組合後強化了地理與文化上的邊遠屬性。
- 使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文學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九歎·愍命》《聖主得賢臣頌》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案友鮑庾冰窖朝列逞勢沖繁疲難充類丑事外揚醋酒刀麻兒敦碻惡覺費呂給數個人傷害勾問爀爀火德星君劍壁簡補尖鋒檢格匠戶腳踏兩隻船節録精廬金镮吉宅舉善卡位課程壸訓闊略兩地零點鱗聚流瀾六馭莅修盧仝馬通木構男邦平粹乾糧愆阙潛望鏡切緊青螺髻窮絶山邸傷楚守母曙後星孤丸髻侮慢狎道相際瞎子斷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