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德才智極高。《六韬·盈虛》:“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室三母》:“蓋 太姜 淵智非常,雖 太王 之賢聖,亦與之謀。”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吾家四六》:“念疊矩重規,當賢聖之君七作。”
(2).道德才智極高的人。《戰國策·趙策二》:“故去就之變,知者不能一;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 周京 赫赫, 成 康 之至教蔑聞; 魯國 巖巖,賢聖之餘風可墜。”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陸中丞》:“六歲受《孝經》、《論語》,以古賢聖自期。” ********* 《初秋雜感》詩之二:“何必珊瑚誇鬥富,本來賢聖不言貧。”
(3).佛;菩薩。
(4).賢人酒和聖人酒的并稱。 宋 林逋 《答潘司理》詩:“岑寂園廬何所對,酒中賢聖藥君臣。”參見“ 賢人 ”。
“賢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面的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道德與才智的極高境界
指人的品德和智慧達到超凡境界,常用于形容德才兼備的卓越人物。例如《六韬》中提到:“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強調賢聖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代指傑出人物
可具體指代曆史上或文化中被公認的聖賢,如孔子、佛陀等。唐代楊炯曾用“賢聖之餘風可墜”表達對先賢精神的追思。
在佛教中,“賢聖”被賦予更系統的層次劃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中的“十八學人”“九無學”等細分概念,可參考佛學詞典來源。
賢聖一詞來源于《論語·裡仁篇》,意為聰明智慧、有道德修養的人。在儒家文化中,賢聖是對德才兼備、為人立志、具有領導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的稱呼。
賢聖的部首是貝(貝字底部為“魚”字即為貝),整個字共有12個筆畫。
賢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儒家文化。它是對有卓越智慧、高尚品德和傑出功績的人的尊稱。
繁體字的賢為「賢」,聖為「聖」。
在古代,賢聖的漢字寫法為「賢聖」。這種寫法延續了許多年,至今仍被一些文化傳統和書法愛好者所沿用。
1. 他是一位賢聖的國君,深受人民愛戴。
2. 這位老師對學生們言傳身教,成為他們心中的賢聖。
賢聖組詞:賢者、聖人、賢良、聖潔、賢政、聖明等。
賢聖的近義詞有:賢者、聖人、智者、賢明、聖明等。
賢聖的反義詞有:愚昧、凡俗、庸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