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隱居。《法苑珠林》卷二二:“ 唐 循州 東北 興寧縣 靈龕寺 ……古傳雲: 晉 時北僧在此山隱。” 唐 獨孤及 《送陽翟張主簿之任》詩:“作吏同山隱,知君處劇閑。”
(2). 山隱居 的略稱。傳說 春秋 時 吳國 的隱士。 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披《靈寳》而知 山隱 ,因折俎而説專車。”《雲笈七籤》卷三引《靈寶紀》:“ 吳王 闔閭 時,王出遊 包山 ,見一人在山中,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 山 名 隱居 ……童謡雲: 吳王 出遊觀 震湖 , 龍威丈人 山隱居 ,北上 包山 入靈墟,乃入 洞庭 竊 禹 書。’”
“山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含義
指“隱居山林”的行為或狀态,強調遠離世俗、藏匿于自然環境中。例如唐代獨孤及的詩句“作吏同山隱,知君處劇閑”即體現此意。
引申含義
比喻事物隱藏不顯露,如雲霧遮掩山體的意象,常用于描述含蓄、不外露的特質。
詩詞意象
常出現在古典文學中,如“青山隱隱水迢迢”“遮不住的青山隱隱”等詩句,既描繪自然景觀,也隱喻含蓄的情感表達。
傳說關聯
道教傳說中,張果老曾在恒山隱居修行,進一步強化了“山隱”與修道文化的聯繫。
現代語境中,“山隱”多用于文藝創作或描述歸隱生活,例如:“他厭倦都市,選擇山隱田園”(參考、8的引申用法)。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詩詞用例,可查閱《法苑珠林》《抱樸子》等文獻,或參考、7的例句。
"山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山藏起來"或者"山隱藏起來"。它描述了山體被雲霧等遮掩而無法清晰看到的情景。
"山隱"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為"山"和"阝"。根據漢字拆分規則,它可以拆分為6個筆畫,其中"山"為3個筆畫,"阝"為3個筆畫。
"山隱"是一個古漢語詞語,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和詩詞作品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山隱"的寫法保持一緻,沒有發生變化。
1. 霧氣彌漫,山隱在雲霧裡,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2. 夏日的午後,山隱在綠樹叢中,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1. 山路崎岖
2. 山水畫
3. 山脈
4. 山野
1. 山幽:指山中草木繁茂,景色幽美。
2. 山靜:指山中甯靜安詳的景象。
3. 山幕:指山體被霧氣彌漫,看不清楚的景象。
1. 山明:指山體清晰可見,沒有被遮掩的狀态。
2. 山出:指山體顯露出來,不再隱藏起來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