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煉銅時以水灌銅,其凸起者為牡銅,其凹陷者為牝銅。 晉 葛洪 《抱樸子·登涉》:“灌銅,當以在火中向赤時也,則銅自分為兩段,有凸起者,牡銅也;有凹陷者,牝銅也。” 晉 葛洪 《抱樸子·登涉》:“取牡銅以為雄劍,取牝銅以為雌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鍊銅時……以水灌銅,銅當分為兩段。有凸起者,牡銅也;凹陷者,牝銅也。”
“牡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煉銅工藝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牡銅(拼音:mǔ tóng)指古代煉銅時,将熔化的銅液澆注後,表面凸起的部分。與之對應的凹陷部分稱為“牝銅”。這種區分源于《抱樸子·登涉》的記載:銅液冷卻時自然分為兩段,凸為牡,凹為牝(晉代葛洪)。
需注意的是,個别現代詞典(如)将“牡銅”解釋為成語,形容“堅固耐用”,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讀或引申。建議優先采用原始冶煉術語的定義。
該詞可見于《抱樸子》《漢語大詞典》等典籍,唐代段成式著作中亦有相關記錄。
《牡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銅制作的器物或飾物。
牡銅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為「牛」和「金」。其中,「牛」是部首,表示與牛有關的事物,「金」意為金屬。
《牡銅》共有13筆。
《牡銅》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是古代文字的一種形式。而在繁體字中,「牡」和「銅」的形狀稍有變化,分别為「牣」和「銅」。
在古代,「牡銅」的寫法是由形聲字組成。其中,「牡」表示與牛有關,用來表達銅的含義;「銅」則用左右編結合表示。
1. 他在博物館裡看到了一件古代的牡銅器。
2. 村子裡的老人傳說,這座山裡埋藏着一座寶塔,内部鑲嵌着黃金牡銅。
1. 黃金牡銅
2. 古代牡銅器
3. 大型牡銅雕塑
銅器、青銅器、銅飾品
銀器、金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