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各種史書。 南朝 宋 顔延之 《又釋何衡陽<達性論>》:“昔在幼壯,微涉羣紀。皇王之軌,賢智之跡,側聞其略,敢辱其詳。”
“羣紀”是“群紀”的異體寫法,指代各類史書,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羣紀”讀作qún jì,意為“各種史書”。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獻引用。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文學家顔延之的《又釋何衡陽<達性論>》:“昔在幼壯,微涉羣紀。皇王之軌,賢智之跡,側聞其略,敢辱其詳。”。句中“羣紀”指代廣泛的曆史典籍,強調對史料的涉獵。
三、字義解析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學術讨論或古籍研究,例如描述“廣泛研讀史書”時,可用“涉獵群紀”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朝文史類典籍。
《羣紀》是一個漢字詞組,通常表示聚集在一起的紀錄或記錄。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羣」和「紀」。
「羣」的部首是「羊」,表示與羊有關的事物。它共有13個筆畫。
「紀」的部首是「糸」,表示與紡織品有關的事物。它共有7個筆畫。
《羣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用羊毛制作紀錄和記錄的工具,因此将「羣」和「紀」組合起來表示這樣的概念。
《羣紀》的繁體寫法是「群紀」。
在古代,「羣」的寫法和現代一樣。而「紀」的古代寫法是「記」。
1. 曆史學家通過研究《羣紀》來了解古代的社會變遷。
2. 這本書是一部詳細記錄了戰争中各個羣體行動的《羣紀》。
1. 羣衆:指聚集在一起的大批人群。
2. 紀錄:指用文字或影像記錄事物或事件。
羣紀的近義詞包括紀實、紀要等。
羣紀的反義詞包括散亂、解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