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長不及馬腹的意思、鞭長不及馬腹的詳細解釋
鞭長不及馬腹的解釋
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杜預 注:“言非所擊。”謂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上。後因以“鞭長不及馬腹”喻力所不能及。 宋 李之儀 《雷塘行》:“鞭長不能及馬腹,有限生涯時苦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 * 回:“他未曾明白,隔了一省,就是鞭長不及馬腹了。”後多省作“鞭長不及”、“鞭長莫及”。 清 侯方域 《代司徒公屯田奏議》:“鞭長不及,漁侵莫問。” 清 昭槤 《嘯亭續錄·魏柏鄉相公》:“ 滇 、 黔 、 蜀 、 粵 地方邊遠,今将 滿 兵遽撤,恐一旦有變,有鞭長莫及之虞。” 子虛子 《湘事記·軍事篇》:“ 譚延闓 承 焦 陳 十日都督之後,于省治根本,雖有經營,省以外則亦有鞭長莫及者,勢使然也。” 郭沫若 《高漸離》第四幕:“ 楚國 和 秦國 的仇恨最深, 秦國 的勢力也有點鞭長不及,将來天下大亂的時候,一定從那兒開頭。”
詞語分解
- 馬腹的解釋 .馬的腹部。《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南朝 梁 吳均 《從軍行》:“陣頭橫卻月,馬腹帶連錢。”.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中山經》:“ 蔓渠之山 ……有獸焉,其
網絡擴展解釋
“鞭長不及馬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力量或能力無法達到某個範圍或目标。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典故
- 來源: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原文為“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杜預注釋“言非所擊”,即鞭子雖長,但不應打到馬腹。
- 曆史背景:春秋時期,楚莊王因宋國殺害楚國使者而欲出兵,晉國大夫伯宗以“鞭長不及馬腹”勸谏晉景公不要幹預,強調晉國力量難以觸及宋國。
二、本義與比喻義
- 字面意義:鞭子再長,也不應擊打馬腹(因馬腹脆弱,擊打會傷馬)。
- 引申義:比喻超出能力範圍或控制之外的事物,強調“力所不能及”。
三、用法與演變
- 傳統用法:多用于描述因距離、權力限制等無法幹預的情況,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隔一省即鞭長不及馬腹”。
- 簡化形式:後世常省作“鞭長不及”或“鞭長莫及”,如郭沫若《高漸離》中“秦國的勢力鞭長不及”。
四、相關成語辨析
- 近義詞:鞭長莫及、力不從心(均強調能力不足)。
- 反義詞:如臂使指、綽綽有餘(強調掌控自如)。
五、實際應用示例
- 古代案例:晉國放棄援宋,避免與楚國沖突。
- 現代場景:跨國管理中總部對偏遠分公司的管控困難,或政策在基層執行不力等。
該成語通過生動的比喻,提醒人們做事需量力而行,避免盲目幹預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事務。其演變和使用反映了漢語表達的凝練性與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長不及馬腹》一詞意指鞭子的長度再長,也不能及到馬腹部分。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鞭(革),長(長),不(一),及(又)馬(馬),腹(月)。它的筆畫總共有16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據說,有一個人騎馬旅行,途中鞭打馬催促前進,鞭子雖然很長,但無法及到馬的腹部,因此比喻手段不夠,達到不了預期目标。
在繁體字中,“鞭長不及馬腹”成語的寫法為「鞭長不及馬腹」。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成語《鞭長不及馬腹》以馬不及腹的方式表達,即「馬不及腹」。
以下是一個例句:某次考試,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成績卻隻及格了,真是鞭長不及馬腹。
與《鞭長不及馬腹》相關的組詞包括:鞭子、馬、腹部等。其近義詞有:手短(手段不夠)、畫餅充饑(虛假的期望)、井底之蛙(見識狹窄)。反義詞為:一鞭子打死駱駝(一擊斃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