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冊,史籍。《文選·班彪<王命論>》:“全宗祀於無窮,垂冊書於春秋。” 李善 注引 張晏 曰:“冊書,史記也。” 唐 劉知幾 《史通·採撰》:“中世作者,其流日煩,雖國有冊書,殺青不暇,而百家諸子,私存撰録,寸有所長,實廣聞見。”
(2).冊命之書,古代帝王用于冊立、封贈等事的诏書。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授君印綬冊書。”《新唐書·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冊書,立皇後、皇太子,封諸王,臨軒冊命則用之。”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冊》:“古者冊書,施之臣下而已……其目凡十有一:一曰祝冊,郊祀祭享用之;二曰玉冊,上尊號用之;三曰立冊,立帝、立後、立太子用之;四曰封冊,封諸王用之;五曰哀冊,遷梓宮及太子、諸大臣薨逝用之;六曰贈冊,贈號、贈官用之;七曰謚冊,上謚、賜謚用之;八曰贈謚冊,贈官并賜謚用之;九曰祭冊,賜大臣祭用之;十曰賜冊,報賜臣下用之;十一曰免冊,罷免大臣用之。”
(3).指一般诏書。《漢書·公孫弘傳》:“書奏,天子以冊書答。” 明 何景明 《醉歌贈子容使湖南》詩:“冠冕諸邦拱至尊,冊書十道開天府。”
(4). 明 清 時向官府承包若幹戶錢糧的稅吏。《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舉人 道:‘ 顧二哥 是俺戶下冊書,又是拜盟的弟兄。’”
“冊書”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用法來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冊”最初指編串好的竹簡,後泛指書籍或文書。因此,“冊書”的核心含義與成冊的文書或書籍相關,但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延伸。
史冊、史籍
指記錄曆史的典籍或文獻。例如《文選·班彪<王命論>》中提到“垂冊書於春秋”,李善注“冊書”即“史記”。唐代劉知幾《史通》中也以“冊書”代指史籍。
帝王诏書(冊封類)
古代帝王用于冊立、封贈等正式場合的诏書,如冊封皇後、太子、諸侯等。例如《新唐書》記載“立皇後、皇太子,封諸王”時用冊書。這類文書在周代稱“策書”,魏以後改稱“冊書”。
泛指一般诏書
廣義上也可指帝王發布的各類诏令,如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列舉的11種冊書,包括祝冊、哀冊、賜冊等。
成冊的書籍
當“冊”作量詞或指裝訂成冊的載體時,“冊書”即書冊或書籍。例如《說文解字》釋“冊”為編簡而成的書籍。
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權威來源如《漢典》、《新唐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