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等待诏命。《文選·揚雄<甘泉賦>序》:“ 孝成帝 時,客有薦 雄 文似 相如 者……召 雄 待詔 承明 之庭。” 張銑 注:“待詔,待天子命也。” 唐 王績 《晚年叙志示翟處士》詩:“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 清 惠士奇 《送蔣樹存之官馀慶》詩:“待詔吾留 金馬門 ,修書君上 南薰殿 。”
(2).官名。 漢 代徵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車,其特異者待诏 金馬門 ,備顧問,後遂以待诏為官名。《漢書·王莽傳中》:“ 莽 誅滅待詔,而封告者。” 唐 有翰林待诏,負責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等事。後改為翰林供奉。 明 清 翰林院屬官有待诏,秩從九品,掌校對章疏文史,為低級事務官。
(3).待命供奉内廷的人。 唐 代不僅文詞經學之士,即醫蔔技術之流,亦供直于内廷别院,以待诏命。因有醫待诏、畫待诏等名稱。 宋 元 時對手藝工匠尊稱為待诏,本此。《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裱褙鋪裡﹞ 璩待詔 問:‘府幹有何見諭?’虞候道:‘無甚事,閒問則個。’”《水浒傳》第四回:“ 智深 走到鐵匠鋪門前看時,見三個人打鐵。 智深 道:‘兀那待詔,有好鋼鐵麼?’”《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看那娘子,正與澆蠟燭待詔説話。”
(4).舊時農村裡稱理發師為“待詔”。 李劼人 《大6*波》第一部第二章:“ 楚用 幾個人早都交卷完畢,在理發室找待诏梳了發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待诏漢語 快速查詢。
“待诏”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演變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等待诏命”,在不同時期衍生出特定含義:
一、詞源與基礎義 “待诏”由“待”(等待)與“诏”(帝王命令)構成,字面義指等候皇帝下達指令。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漢書·王褒傳》記載“數從(王)褒等放獵,所幸宮館,辄為歌頌,第其高下,以差賜帛。議者多以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音樂有鄭衛,今世俗猶皆以此虞說耳目,辭賦比之,尚有仁義風谕,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于倡優博弈遠矣。’頃之,擢褒為谏大夫。其後太子體不安,苦忽忽善忘,不樂。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宮虞侍太子,朝夕誦讀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複,乃歸。太子喜褒所為《甘泉》及《洞箫頌》,令後宮貴人左右皆誦讀之。”,此時尚未成為固定官職名稱。
二、官職化發展
唐代制度化
唐玄宗時期設立“翰林待诏”,隸屬翰林院,負責起草诏書、應對文章、蔔醫技藝等事務。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下至蔔、醫、伎術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備宴見。”,此時的待诏屬于非正式差遣職務。
宋元職能細化
宋代沿襲唐制,但增設“書畫待诏”“醫待诏”等專項職位,如《宋史·職官志》載“翰林院掌書诏、敕撰、文翰之事,以供奉内廷”。元代則出現“匠作待诏”,專司宮廷工藝制作。
三、明清以降的泛化使用
明清時期,“待诏”逐漸脫離官職體系,成為民間對剃頭匠、手藝人的敬稱。例如清代《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提到“又見一群挑夫打扮的待诏,一個個膀闊腰粗”,此用法反映社會底層職業對曆史官名的戲仿。
四、現代語言殘留
當代漢語中,“待诏”僅存于方言或曆史文本,如吳語區仍偶用“剃頭待诏”指代理發師,成為語言活化石。此類用法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有所收錄。
“待诏”一詞的含義隨曆史演變呈現多層次特征,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本義
指“等待诏命”,即隨時聽候皇帝召見或差遣。此用法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揚雄《甘泉賦序》中“待诏承明之庭”。
官職名稱
民間尊稱
如今“待诏”作為官職已消失,但在方言(如四川話)中仍保留對理發師的舊稱,成為語言活化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制度或方言案例,可查閱《漢書·揚雄傳》或地方民俗研究文獻。
暴虎馮河畢備伯牛災部率冊府唱喝赤金酬奠臭名昭着瞅粘促坐大指德齒德施電碼讀衆方喻封縢浮響恭敬桑梓勾曲海納百川寒膚核起換移嬌滴滴絜鮮擊潰祭竈口稱流遡魯拙馬列主義磨牙囊首牛馬風翩蹮飄垡牽頭绮節棄末返本傾命蛩螀齊巧屈然仁良人造冰上款梢頭升力升虛神號鬼泣天壁天地誅戮蝦米校讐葉心喜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