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院傍晚擊磬之聲。 唐 賈島 《送覺興上人歸中條山》詩:“暮磬潭泉東,荒林野燒移。” 唐 劉滄 《夏日登慈恩寺》詩:“塵機消盡話玄理,暮磬出林疏韻澄。”
“暮磬”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寺院傍晚擊磬的聲音。其中“暮”表示傍晚,“磬”為寺廟中常見的打擊樂器或禮佛器具,多由銅、石或玉制成,形似曲尺或缽形。寺院通過擊磬聲傳遞宗教儀式或時間信號。
2. 出處與文學引用
該詞常見于唐詩中,例如:
3. 用法與例句
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描繪古寺場景或表達禅意氛圍,例如:
總結
“暮磬”既是具象的寺院鐘磬聲,也是古典文學中象征時間流逝與精神超脫的意象,多用于詩詞、散文等文體。
《暮磬》指的是在傍晚或黃昏時分敲打磬的樂曲,它傳承自古代的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宮廷或廟宇中舉行重要儀式時所演奏的樂曲之一。磬是一種古代打擊樂器,形制像鐘,由金屬制成,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暮磬》的拆分部首是“石”和“示”,其筆畫數分别為“5”和“5”。其中,“石”用作部首,表示與石頭相關的事物;而“示”則用作輔助部首,用來表示與神明、宗教儀式有關的事物。
《暮磬》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其中“暮”意為傍晚或黃昏,“磬”則是指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因此,《暮磬》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黃昏時敲打磬的樂曲”,表達了古代儀式在傍晚時分進行的場景。
《暮磬》的繁體字寫作「暮磬」,與簡體字字形相同,隻是書寫方式上有所差異。
在古時候,暮磬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書寫方式的變化,漢字的字形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古代文獻和字典的記載,暮磬的古代寫法有可能是「暮鏞」或者「暮鐘」等。
1. 傍晚時分,隨着暮磬聲響起,儀式開始了。
2. 皇帝在宮廷中進行祭祀活動時,常常伴隨着暮磬的奏響。
相關的組詞有:
- 暮:暮色、暮年、暮春
- 磬:玉磬、金磬、磬台
與《暮磬》相近義的詞語有:暮鐘、暮鼓。這些詞語都指的是在傍晚時分敲打樂器的場景。
和《暮磬》相反義的詞語另外可以是:晨鐘、晨磬。這些詞語則指的是在清晨時分敲打樂器的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