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訪求而薦舉。傍,通“ 訪 ”。《墨子·尚同上》:“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 孫诒讓 間诂:“‘傍’與‘訪’通。 王 訓為徧,非也。”《墨子·尚同中》:“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已有善,傍薦之。” 孫诒讓 間诂:“‘傍’當為‘訪’之借字,二字皆從‘方’得聲,古多通用…… 王 雲:‘已字義不可通,已當為民之誤也。’”
“傍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傍薦”指通過尋訪、考察後推薦人才,即“訪求而薦舉”。其中“傍”為通假字,通“訪”(尋訪),而非現代漢語中“靠近”之意;“薦”即舉薦、推薦。
文獻出處與通假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墨子·尚同》篇,如:“下有善則傍薦之”“已有善,傍薦之”。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墨子間诂》中明确考證:“傍與訪通”,糾正了前人将“傍”解釋為“普遍”(徧)的誤讀。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語境中,上位者主動尋訪賢能并加以舉薦的行為,強調對人才的主動發掘而非被動接受推薦。
現代關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可通過“訪薦”理解其意,相關概念仍存在于人才選拔制度中,如考察舉薦機制。
若需查閱具體古籍原文或注釋細節,可參考《墨子》相關篇章及孫诒《墨子間诂》。
傍薦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人”和“艸”。
傍薦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人”部首拆分為“人”字,包含兩畫;“艸”部首拆分為“艸”字,包含五畫。整個字的總筆畫數為七。
傍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出現在《詩經·小雅·宴羔》一詩中:“羔裘如茵,傍薦如松。”意思是美酒像茵蔯一樣陳列,美女如同松植而立。傍薦一詞在古代常用來形容美女的性情和美貌。
在繁體字中,傍薦的寫法仍然是傍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傍薦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文字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的傍薦字形已經統一。
以下是一些傍薦的例句:
1. 她的容貌傍薦如松。
2. 少女婷婷如玉,傍薦的姿态優雅動人。
3. 這幅畫中的女子眉清目秀,整個人傍薦出一種神秘而娴靜的氣質。
與傍薦相關的組詞有:
1. 傍晚:表示離黃昏或日落不久的時刻。
2. 傍臨:表示靠近、接近。
3. 傍徨:表示徘徊、猶豫不決。
近義詞包括:傍彩、傍徨、傍亮。
反義詞包括:遠離、背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