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酌量免除。 宋 蘇轼 《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願公少信其言,特與量蠲秋稅。”
關于“量蠲”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量蠲(拼音:liàng juān,注音:ㄌㄧㄤˊㄐㄩ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意為“酌量免除”,特指根據實際情況減免賦稅或其他負擔。該詞由“量”(衡量、酌量)和“蠲”(免除、減免)組合而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
宋代蘇轼在《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中寫道:“願公少信其言,特與量蠲秋稅。”此處“量蠲”即指根據災情酌量減免秋稅,體現了該詞的實際應用場景。
若有進一步的曆史語義學考證需求,建議結合《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深入分析。
量蠲(liáng juān)是一個表示減輕負擔、緩解壓力的詞語。它由"量"和"蠲"兩個字組成。
"量" (liàng)是一個有關于度量、計量的意思。它是由"裡"和"亼"組成,"裡"表示度量的範圍,"亼"表示量的形狀。
"蠲"(juān)是一個有關于減輕、解除的意思。它是由"蟲"和"卷"兩個部首組成,"蟲"表示小蟲,"卷"表示旋轉,表示解除困擾。
《量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一書中,曾提到“以非時佚人,非時蠲人”(以非時而不用人者,非時而蠲除人者)。
繁體字中,《量蠲》的寫法為「量蠲」。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和現在有所不同,但《量蠲》這個詞的寫法一直保持着相對穩定。
以下是一些《量蠲》的例句:
1. 我們需要制定政策來量蠲貧困地區的負擔。
2. 他們通過減少工作時間來量蠲員工的壓力。
3.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量蠲企業的負擔。
組詞:量度、計量、度量、減輕、解除、壓力緩解
近義詞:減輕、緩解、解除
反義詞:增加、加重、加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