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涼闇的意思、涼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涼闇的解釋

見“ 涼陰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涼闇"(liáng àn)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禮制的特定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貴族居喪期間所處的場所及其狀态。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及古代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本義指“微寒”,引申為“清涼”“冷落”。在喪禮語境中,特指居喪者避居的簡陋房屋,因不設帷帳、不施裝飾,故有“清冷寂寥”之感。
    • 原指“昏暗”,此處通“暗”,強調居喪者處于幽閉、避光的空間,象征哀痛中與外界隔絕的狀态。

二、詞義内涵

涼闇指古代帝王或貴族為父母守喪時居住的簡陋居所,亦稱“諒闇”或“亮陰”。其核心含義包括:

  1. 空間特征

    以茅草、土石搭建的臨時屋舍,不設梁柱(稱“兇廬”),門窗朝北,光線昏暗,陳設極簡,體現“哀毀瘠墨”的喪禮要求。

  2. 行為規範

    居喪者需在此獨居三年(實際為27個月),期間不議政事、不舉樂、不宴飲,僅着喪服,食粗粝,以示哀思。《禮記·喪服四制》載:“高宗諒闇,三年不言。”

  3. 禮制象征

    作為“五禮”中兇禮的重要環節,“涼闇”制度體現儒家“孝道”與“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如《儀禮·喪服》強調“居倚廬,寝苫枕塊”的規範。

三、文獻溯源

  1. 《尚書·無逸》

    最早記載商王武丁“乃或亮陰,三年不言”,鄭玄注:“諒闇轉作梁闇,楣謂之梁,闇謂廬也。”

  2. 《論語·憲問》

    孔子以“高宗諒陰,三年不言”為例,闡釋“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的禮制。

  3. 《晉書·禮志》

    詳述兩晉帝王行“諒闇之制”的儀軌,如“斬衰居倚廬,政事一聽冢宰”。

四、文化延伸

“涼闇”制度至唐代逐漸簡化,但“居喪守制”的精神仍影響後世。清代學者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指出:“諒陰者,天子居喪之名,後世謂之‘兇廬’。” 其承載的孝道倫理,成為傳統社會宗法制度的重要基石。


注意:現代漢語中“涼闇”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古代禮制的文獻。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及經典注疏,未引用網絡來源以保證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涼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áng ān,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陰涼之氣或陰涼處
    指因遮擋陽光而形成的陰涼區域或清涼氣息。例如《文選·王僧達》中提到“涼陰掩軒,娥月寝耀”,呂延濟注釋為“涼陰之氣掩蔽門軒”。

  2. 古代國君居喪的稱謂
    在文獻中,“涼闇”也指代古代帝王居喪期間(通常為三年)的守孝行為,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用法。


二、詞源與關聯


三、使用注意

如需更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閉閤自責閟幄不融萃蔡悴容搭拉密大題雕雞定王台方寸地鋼珠臯鼓廣州市關山飛渡和顔說色黃丕烈賤仕僅存進薦盡浄謹毛失貌禁甬糾糾救饷吉祥如意窭國具具刻誅掠鹵璘藉六大陸博芒芒貌合神離麻頭民為邦本麰粉瓢尊跄跄侵并清灰冷竈睿明三征七辟蛇蛭食桉十字口書名曙天述演疏愚私谷聳局貼切同俦讬懷嗢噦僞孔香屏隙雠歇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