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根塵的意思、根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根塵的解釋

佛教語。佛家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謂之根;根之所取者,謂之塵。合稱根塵。《楞嚴經》卷五:“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唐 王維 《能禅師碑》:“至于定無所入,慧無所依,大身過于十方,本覺超于三世,根塵不滅,非色滅空,行願無成,即凡成聖。” 宋 蘇轼 《次韻定慧長老守欽見寄》之四:“根塵各清浄,心境兩奇絶。” 清 黃宗羲 《澤望黃君圹志》:“深恨釋氏根塵洗滌未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根塵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由“六根”與“六塵”組合而成,指代人類感官與外界事物的互動關系。根據《佛學大辭典》和《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的釋義,其内涵可分解如下:

一、六根

指人類的六種感官功能,包括眼根(視覺)、耳根(聽覺)、鼻根(嗅覺)、舌根(味覺)、身根(觸覺)、意根(知覺與思維)。佛教認為“根”是感知外界的媒介,如《楞嚴經》所述“根為能取,塵為所取”。

二、六塵

對應六根的外境對象,即色塵(可見物)、聲塵(聲音)、香塵(氣味)、味塵(味道)、觸塵(觸感)、法塵(思想概念)。《俱舍論》将“塵”解釋為“污染心性”的物質,因感官接觸而生執念。

三、根塵關系

兩者相互作用構成“識”(認知活動)。例如,眼根接觸色塵産生眼識,耳根接觸聲塵産生耳識。這一過程被佛教視為“緣起”法則的體現,也是煩惱産生的根源。據《成唯識論》,修行者需“轉識成智”,超越根塵束縛。

四、哲學意涵

根塵概念揭示了佛教對現象世界的認知:感官與外境的互動是虛幻的“相”,執着于此則陷入輪回。禅宗典籍《六祖壇經》強調“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主張破除根塵對立以見本性。

來源參考: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根塵”條目
  2. 《楞嚴經》卷四“根塵同源”章
  3. 世親《俱舍論》對六塵的闡釋
  4. 玄奘《成唯識論》關于轉識成智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根塵”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概念

指六根與六塵的結合:

兩者關系為:六根是感知的生理基礎,六塵是外界刺激的載體,共同構成感官認知體系。

二、哲學内涵

  1. 認知局限性:佛教認為根塵結合産生虛妄的“識”,導緻執着與煩惱,如《楞嚴經》提到“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2. 修行指向:主張超越根塵束縛,如唐代王維《能禅師碑》中“根塵不滅,非色滅空”的禅修理念。

三、其他解釋

個别資料将其引申為“根本/根源”的比喻(如),但此用法非主流,需結合語境判斷。


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六根、六塵的具體分類或相關經典,可參考《楞嚴經》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念白綸筆底鄙耇并存不孚參訪殘耗承從忱悃扯葉兒酬對笪笞道場院打錢罰一勸百膚公涪漚附俗福孫蔭子感悚高位宮保功能光道皓發兼洽燋燭賈殃揭局潔癖羁蹇井華水金玉之言軍頭可憎狂友廓達良桐銮辂路不拾遺鑼鼓點兒麥蛾毛胡蘆兵耐性辟設破理鉛球牽擾起謝熱火朝天騷情使乎熟爛寺丞谇帚德耡撾撓相認下趾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