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功業成就,退隱家園。《雲笈七籤》卷五六:“人生則陷身,身退功成,遂結嬰,尚未可,何況空廢棄。”
關于成語“身退功成”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指功業成就後主動退隱,回歸平凡生活,強調“功成後隱退”的處世态度。
二、出處與演變
源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宋代張君房《雲笈七籤》進一步引用:“人生則陷身,身退功成,遂結嬰,尚未可,何況空廢棄。”。
三、用法特點
四、文化内涵
體現道家“順應自然”“不居功自傲”的思想,與儒家積極入世形成對比,常用于描述曆史人物如範蠡、張良等功成後隱退的事迹。
補充信息
英文可譯為“retire after having something done successfully”。
《身退功成》是一個成語,意指在取得成功後,主動退出社會舞台,享受安逸的生活。它是由四個漢字組成,包括“身”、“退”、“功”、“成”。
下面是對這四個字的拆分:
《身退功成》一詞來源于《史記》中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非吾欲伸之不伸與子偕老者久矣,是以無物生慮,於有所成亦若是而已矣。”其中,“於有所成”指的是在有所成就之後,可以平靜地度過餘生。
在繁體字中,“身退功成”分别寫作“身退功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漢字的形狀有所不同,但《身退功成》的意義并無變化。
以下為幾個使用《身退功成》的例句:
一些與《身退功成》相關的組詞有:“功成名就”、“功成不居”等。
近義詞包括“功成名就”和“事業有成”。
反義詞包括“有志者事竟成”和“功高不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