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違背。《後漢書·範升傳》:“時難者以 太史公 多引《左氏》, 升 又上 太史公 違戾《五經》,謬 孔子 言。” 宋 葉適 《淮西論鐵錢五事狀》:“況經收換,朝廷為民之意已足;如有違戾,懲治大吏一人,自然震聳用命。”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四節:“ 元始天尊 講十戒,第一戒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
(2).抵觸;不一緻。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二》:“ 謝尚書 不量力,内與 蕭王 違戾,外失 河 北之心,公所知也。”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四:“ 李師中 平日講論,多與 荊公 違戾,及公權盛, 李 欲合之。”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粗野而有楞角的色彩,調和中有違戾的印象。”
(3).乖謬;不合情理。 宋 陳師道 《策問》之五:“ 太史公 之論六家, 班固 之序九流,知其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也。至 荀卿 之非十二子,則鹹無取焉。 莊休 之語道術,又皆出於聖人,其故何也?烏有同出於道而無一可取?其違戾莫甚於此。”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古微堂集》:“《古微堂外集》又詆諆先儒,指斥近獻,尤多違戾很愎之言,亦不足與辨。”
“違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éi l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多用于批評他人言行不當,如“官員違戾法紀”“學者觀點違戾傳統”等。現代語境中也可描述邏輯矛盾或行為失範。
該詞屬書面語,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嚴肅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輕重。近義詞包括“違背”“悖逆”,反義詞如“遵循”“順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宋史》等文獻。
違戾(wéi cí),指違背禮法儀節,違反規矩紀律,偏離正道。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這個詞語。
違戾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違(wei)的部首是辶(辵),筆畫為7;戾(lì)的部首是戈,筆畫為9。
違戾在《爾雅》和《說文解字》中都可以找到,最早的記載是在《爾雅》中,意為違背、逆反。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違返禁令、不守規矩。
違戾的繁體字為違戾。
在古代,違戾這個詞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違戾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迆,寫得十分簡潔。
1. 他的行為違戾了************,給他自己和他人帶來了麻煩。
2. 我們不應該違戾倫理道德去追求個人的利益。
違紀、違法、違背等。
違背、違反、違抗。
遵守、遵循、遵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