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織具,梭子。 宋 陸遊 《長木夜行抵金堆市》詩:“時時過農家,燈火照鳴杼。”
“鳴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鳴杼(拼音:míng zhù)指古代織布機中的梭子,即織具。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均有記載,例如:
部分資料提到“鳴杼”可比喻人才輩出、聲名顯赫(如),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且未見于主流權威詞典,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或誤讀,需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詩詞集等文獻來源。
《鳴杼》是一個成語,意為“用竹制成的織機發出鳴聲”。這個成語比喻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不屈不撓,追求進步。
《鳴杼》由部首“鳥”和“木”組成。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7畫和4畫。
《鳴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鳴杼》一篇中,是古代詩歌中的一個典故。
《鳴杼》的繁體字為「鳴櫝」。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關于《鳴杼》這個成語的古代寫法,我目前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1. 他每天鳴杼不辍,終于成為了一名傑出的音樂家。
2. 鳴杼而不見兔,亦不聞狐。
鳴杼暫無相關組詞。
勤力、不懈努力、孜孜不倦。
懈怠、消極、懶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