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攬朝政。《後漢書·朱儁傳》:“時 董卓 擅政,以 儁 宿将,外甚親納而心實忌之。”《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嗚呼! 幽 厲 失德, 周 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明史·食貨志一》:“ 劉瑾 擅政,遣官分出丈田責逋。”《清史稿·後妃傳·文宗孝欽顯皇後》:“是時, 怡親王 載垣 、 鄭親王 端華 、協辦大學士尚書 肅順 等以 文宗 遺命,稱‘贊襄政務王大臣’,擅政,兩太後患之。”
“擅政”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àn zhèng,其核心含義為獨攬朝政,通常指個人或勢力在未經合法授權的情況下掌控國家政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擅政”強調對權力的非法或非正常集中,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若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資治通鑒》《明史》等史書原文。
擅政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一個人或團體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專權或專斷執政。這種行為通常被視為違反法律、侵犯人民權益的行為。
擅政的部首是手(扌),總共由11個筆畫構成。
擅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當時的皇帝或統治者可能會濫用權力,以個人意願來執掌國家大政,而無視民衆的意願和權益。
擅政的繁體字為「擅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擅政可以寫作「擅政」或「擅征」。
1. 這位領導人一直以來都擅政,完全不顧民衆的利益。
2. 民衆群起反對,要求終止這種擅政行為。
擅政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濫權、專權、專橫、專斷、專制等。
擅政的近義詞包括:濫權、專權、專橫、專斷等。
擅政的反義詞可以是:公正、民主、合法、依法執政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