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蛑賊的意思、蛑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蛑賊的解釋

吃禾苗的兩種害蟲。亦喻壞人。《隸釋·漢竹邑侯相張壽碑》:“蛑賊不起,癘疾不行。”《晉書·文帝紀》:“暨 諸葛誕 滔天作逆,稱兵 揚 楚 , 欽 咨 逋罪,同惡相濟,帥其蛑賊,以入 壽春 ,憑阻 淮 山,敢距王命。”參見“ 蝥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蛑賊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危害禾苗的害蟲

“蛑賊”原指兩種農業害蟲:“蛑”即“螟蛉”,是蛀食稻心的螟蛾幼蟲;“賊”指“賊蠹”,為啃食禾苗根節的害蟲。二者常并稱,泛指嚴重危害農作物的蟲害。此義項源自《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毛傳注:“食根曰蟊,食節曰賊。”後世文獻如《漢書·王莽傳》亦沿用此意,形容災害對農業的破壞。


二、比喻義:禍國殃民的奸惡之徒

古代文獻常以“蛑賊”隱喻危害國家或百姓的惡人。如《左傳·成公十三年》以“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蟊賊之患”斥責他國侵擾;明代張居正《答福建巡撫》中“誅鋤蛑賊,保全善良”更明确将貪官污吏比作“蛑賊”。此用法強調其對社會的蛀蝕性危害,帶有強烈道德批判色彩。


文化溯源

該詞的文化意涵根植于傳統農耕社會對蟲災的恐懼,後經儒家“以物喻德”的思維延伸至政治倫理領域。其演變軌迹清晰展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語義發展規律,成為中華文化中“天人相應”思想的語言實證。

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蛑賊”詞條;

《辭源》(商務印書館) “蟊賊”釋義;

《詩經·小雅·大田》毛傳注疏;

《左傳·成公十三年》正義本。

網絡擴展解釋

“蛑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原指危害禾苗的兩種害蟲(蛑和賊),後引申為對壞人、惡人的比喻,尤其指危害國家或社會的奸邪之徒。

  2. 讀音與字形
    拼音為móu zéi,其中“蛑”為蟲字旁,與害蟲相關;“賊”本義為破壞者,二字組合強化負面含義。

  3. 文獻引證

    • 漢代碑文《張壽碑》記載:“蛑賊不起,癘疾不行”,指害蟲與疾病未泛濫,喻社會安定。
    • 《晉書·文帝紀》用“帥其蛑賊”描述叛軍,将反叛者比作害蟲。
  4. 綜合解析
    該詞屬典型借物喻人的用法,通過自然界的害蟲映射人類中的破壞者,常見于古代政論或史書,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5. 關聯說明
    需注意“蛑賊”與“蝥賊”可能為異形詞(如《詩經》有“去其螟螣,及其蝥賊”),但“蛑”字在部分文獻中為專指,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阿家阿翁暗灘白麻八座蓓藟表露兵在其頸必諾茶花女塵市宸聽觸犯雛形潨洞道殺釣濑亸神蠹書奉申賀敬擱煞狗洞廣員紅蓼候脈可視電話勞動強化臉蛋臨身六谷鹿洞荦荦芒然冒禁貿載蒙叟麑衣偶作盤固喬才丘側凄心儒懦社會總需求甥徒是非口舌首揆受厘死産訴狀填服筒釣完美完娶圍護無効相副鹹皆效戾鸮鳴小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