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儒愞 ”。柔弱,不剛強。《北齊書·儒林傳·權會》:“性甚儒懦,似不能言;及臨機答難,酬報如響。”《舊唐書·廬江王瑗傳》:“朝廷以 瑗 儒愞,非邊将才,遣右領軍将軍 王君廓 助典兵事。” 宋 曾鞏 《齊州謝到任表》:“豈伊儒懦之資,可副浩煩之用。” 清 焦循 《神風蕩寇後記》:“嘗慟 李 胡 兩公之死,自恨儒懦,不能執殳從王事。”
“儒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ú nuò,其核心含義指性格柔弱、缺乏剛強果斷的特質,尤其與儒家學派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人性格柔弱、不剛強,常形容因過分憂慮或拘泥于儒家道德規範而顯得膽小怕事、缺乏行動力。例如《北齊書》描述權會“性甚儒懦”,但實際他應對問題時反應敏捷,說明該詞更側重外在表現而非能力。
詞源構成
部分資料(如)将其歸類為成語,但更多權威來源(如、3)僅視其為普通合成詞。需注意語境差異:古代文獻中可能僅描述性格特質,而現代用法常含貶義。
《儒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有一定的負面意義。它指的是繼承儒家思想的人,在面對困境或挑戰時,過于謹慎、怯懦、缺乏勇氣和決斷力的表現。
《儒懦》的第一個字“儒”由“亻”(人)和“需”(需求)兩個部首組成,它的五筆筆畫為16。
《儒懦》的第二個字“懦”由“心”和“奴”兩個部首組成,它的五筆筆畫為15。
《儒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和思想傳統。儒家思想非常注重道德倫理和人的修養,崇尚仁義道德、謙卑有禮的行為規範。然而,當某些人過分傾向于追求安逸和避免争鬥沖突時,他們可能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怯懦、退縮的特點,從而被稱為“儒懦”。
《儒懦》的繁體字為「儒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儒懦」可以有不同的寫法,如「儒弩」「儒懬」「儒怒」等,但這些寫法已經不常見于現代漢字書寫中。
1. 他雖然學富五車,卻因為過于儒懦而無法在商業領域取得成功。
2. 面對困難,他表現得極為儒懦,缺乏應對的勇氣。
3. 儒懦者隻知道退避不前,永遠無法取得真正的成就。
儒學、儒家、儒教、懦弱、怯懦、退縮
懦弱、膽小、怯弱、怯懦
剛毅、果斷、勇敢、堅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