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蠧書”。1.謂曬去書中的蠹蟲。《穆天子傳》卷五:“仲秋甲戌,天子東遊,次於 雀梁 ,蠧書於 羽陵 。” 郭璞 注:“蠧書,謂暴書中蠹蟲。”
(2).被蛀壞的書。泛指破舊書籍。 宋 陸遊 《晝睡》詩:“一卷蠹書栖倦手,數聲殘角報斜陽。” 清 恽敬 《謝南岡小傳》:“越一日乙亥,早起,自掃除蠹書,一冊堕于架,取視之,則 南岡 詩也。”
“蠹書”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綜合解析:
曬書驅蟲
指通過晾曬書籍去除蠹蟲的行為。這一用法源自《穆天子傳》卷五:“仲秋甲戌,天子東遊,次於雀梁,蠧書於羽陵。”(郭璞注:“蠧書,謂暴書中蠹蟲。”)
古代書籍多為竹簡或紙張,易受蟲蛀,因此定期晾曬是保護書籍的重要方式。
被蛀壞的書籍
泛指因蟲蛀而破損的舊書,如宋代陸遊《晝睡》詩中的“一卷蠹書栖倦手,數聲殘角報斜陽”。清代恽敬的《謝南岡小傳》也提到“蠹書”指長期未讀的藏書。
在部分語境中,“蠹書”被賦予比喻義,形容書籍長期無人閱讀或遭忽視。例如,可指圖書館中積灰的舊書,或私人藏書架上未翻閱的典籍。
需注意區分“蠹書”與“蠹書蟲”:“蠹書蟲”是獨立成語,常比喻勤奮好學之人,與“蠹書”的本義無直接關聯。
“蠹書”既可指具體的書籍保護行為或破損狀态,也可隱喻文化傳承中的冷遇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