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筒釣的意思、筒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筒釣的解釋

一種捕魚的用具。 唐 殷文圭 《江南秋日》詩:“青笠漁兒筒釣沒,蒨衣菱女畫橈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筒釣(tǒng diào)是一種傳統的釣魚方法,指使用竹筒、塑料筒等中空容器作為浮漂或收納工具的垂釣方式。其核心特點是将釣線纏繞或固定于筒狀物上,通過筒體的浮力控制釣組位置,常用于近岸或溪流環境捕撈中小型魚類。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基本定義與結構

  1. 工具構成

    筒釣器具由筒體、主線、魚鈎及餌料組成。筒體通常選用輕質材料(如竹筒、PVC管),長度約20-30厘米,直徑5-10厘米,内部纏繞釣線;釣線末端連接魚鈎,以活餌或假餌誘魚。

    來源:《中國漁業工具圖解》(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年)

  2. 工作原理

    筒體漂浮于水面,釣線垂直懸垂于水中。魚類咬鈎後拖動釣線,筒體隨之傾斜或下沉,提示漁獲。收線時可直接轉動筒體回收釣線,無需魚竿輔助。

    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傳統漁法技術手冊》


二、應用場景與特點

  1. 適用環境

    多見于溪流、池塘、近海礁石區等淺水區域,目标魚種包括鲫魚、羅非魚、小型海魚等。因操作簡便且成本低,在民間休閑漁業中沿用至今。

    來源: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休閑漁業技術指南》

  2. 技術優勢

    • 隱蔽性強:筒體自然漂浮,減少對魚群的驚擾;
    • 效率高:可同時布設多組筒釣,覆蓋不同水層;
    • 便攜性:無需複雜裝備,適合流動式作業。

      來源:中國漁業協會官網(www.china-cfa.org)傳統漁具專欄


三、文化背景與演變

筒釣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簡釣法”,明清時期江南漁民廣泛使用竹筒作浮漂。現代衍生出環保型塑料筒釣具,部分區域仍保留竹筒制作工藝,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如浙江舟山“海島筒釣技藝”)。

來源:《中國漁具圖鑒》(科學出版社,2020年)及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資料


四、與其他釣法的區别

區别于手竿釣、海竿釣等主動操控釣具的方式,筒釣屬于被動式釣法(類似延繩釣),依賴魚類主動吞餌觸發信號,更適用于夜間或無人值守的捕撈場景。

來源:全國水産标準化技術委員會《漁具分類國家标準》(GB/T 5147-2019)

網絡擴展解釋

“筒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多個文獻資料中綜合解讀:

1. 基本定義
筒釣指一種傳統的捕魚用具,主要用于捕捉魚類。其名稱可能來源于工具的結構特征(如竹筒與釣具的組合)或操作方式。

2. 結構與用法推測
從詞義拆分來看,“筒”可能指竹筒等容器,“釣”則關聯釣魚行為。結合唐代詩人殷文圭《江南秋日》中“青笠漁兒筒釣沒”的描述,可推測其用法可能是将釣具與筒狀物結合,通過誘捕或固定裝置捕魚。

3. 曆史與文化例證
該詞彙至少在唐代已出現,如詩句“青笠漁兒筒釣沒,蒨衣菱女畫橈輕”生動描繪了江南漁民用筒釣捕魚的生活場景,說明其曾是古代常見的漁具之一。

其他說明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将“筒釣”解釋為成語,引申為“用巧妙方法達成目的”,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建議以捕魚用具的釋義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

跋弗倒邊舷炳靈避暑飲鼻箫打禅蜑丁宕冥帝事複樸剛剽瓜拉帽貫徹始終貫道涵空和裕兼日界滿君家果栲掠掠襲漏師鸾林胪歡履方偻羅馬號謾神邈殊難能能地涊顔獰丑炮石怕痛怕癢庀徒荍麥慶豐司旗繖啟言泉戶仁義君子三斬色數兒閃帶生三滲漉釋詞詩存霜鹯術客順權瑣慧瑣細踏蹙堂榜挑挑剔剔彤庭秃寶蓋枵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