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訴狀的意思、訴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訴狀的解釋

[plaint of the court] 起訴書的舊稱

詳細解釋

訴訟事件的書狀。即狀子。《宋書·竟陵王誕傳》:“又獲 吳郡 民 劉成 、 豫章 民 陳談之 、 建康 民 陳文紹 等并如訴狀,則姦情猜志,歲月增積。” 宋 劉安世 《論章惇強買朱迎等田産事》九:“臣等伏見監司郡守以下,不受 朱迎 訴狀,并行責降令丞。”《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訟師,就自己寫了一紙訴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訴狀是法律程式中當事人向法院提交的正式書面文件,用于提出訴訟請求并陳述相關事實和理由。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作用

訴狀是公民或法人因合法權益受侵害時,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文書。其核心作用包括:

  1. 闡明訴求:明确原告的訴訟請求(如賠償、履行義務等);
  2. 陳述依據:提供案件事實、證據及法律依據;
  3. 啟動訴訟程式:作為法院受理案件的基礎文件。

二、主要内容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訴狀需包含以下要素:

  1. 當事人信息:原/被告的姓名、性别、聯繫方式等(法人需注明名稱、地址);
  2. 訴訟請求:具體主張(如賠償金額、行為要求);
  3. 事實與理由:糾紛經過及法律依據;
  4. 證據清單:證據名稱、來源及證人信息。

三、分類與特點

訴狀按案件性質分為三類:

其特點包括法律專業性(需符合法定格式)、事實明确性(需具體描述争議焦點)以及程式必要性(立案必備文件)。

四、曆史與示例

“訴狀”一詞最早見于《宋書·竟陵王誕傳》,古代稱為“狀子”。現代訴狀需嚴格遵循法律規範,例如債務糾紛訴狀需明确債權債務關系及還款請求。

提示:如需實際撰寫,建議參考法院提供的模闆或咨詢專業律師以确保合法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訴狀

訴狀是指民事或刑事訴訟中,原告向法院提交的書面申請,用以陳述自己的權利主張和訴訟請求。訴狀包含原告的基本信息、訴訟請求、事實陳述、證據等内容,是進行法律訴訟的起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訴狀的部首是言字旁,也即讠字旁。拆分部首後的字形為讠狀。根據《康熙字典》,訴狀的筆畫數為9畫。

來源

《訴狀》一詞最早來源于中國的法律制度。在中國古代,人們通過訴訟方式來解決争議或申請法律保護。為了向法院傳達原告的意願和要求,就發展出了訴狀這個概念,并在日後的法律實踐中被廣泛使用。

繁體

《訴狀》的繁體字為「訴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書《說文解字》,訴狀的古時候寫法為「訟狀」,使用了「訟」字作為訴訟的表示。

例句

1. 原告将訴狀遞交給法庭,正式啟動了訴訟程式。

2. 律師幫助原告撰寫了一份詳細的訴狀。

組詞

1. 訴訟
2. 申訴
3. 訴求
4. 訴訟費
5. 訴訟程式
6. 訴訟代理人

近義詞

1. 申狀
2. 申請書
3. 告狀
4. 行狀
5. 書面申請

反義詞

1. 辯護意見
2. 辯詞
3. 答辯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