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國祭祀後,皆以祭馀之肉歸緻皇帝,以示受福,叫受厘。“釐”即“胙”,祭馀之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孝文帝 方受釐,坐 宣室 。”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 漢 唯祭天地五畤,皇帝不自行,祠還緻福。” 司馬貞 索隱引 應劭雲 :“釐,祭餘肉也。”《漢書·賈誼傳》 顔師古 注則以“釐”為“禧”之借字,言受神之福,與此說異。 唐 張昭 《漢宗廟樂舞辭》:“受釐飲酒皇歡洽,仰俟餘靈泰九區。” 明 唐順之 《奉天殿慶成侍宴》詩:“方看受釐日,即是賜脯辰。”
“受厘”是古代中國漢代的一種祭祀禮儀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受厘”指漢代皇帝在祭天地或五畤(祭祀五方帝的場所)時,派遣官員或由郡國主持祭祀後,将祭祀剩餘的肉(稱為“胙”或“厘”)進獻給皇帝,象征接受神靈賜福的儀式。
該儀式體現了漢代“君權神授”觀念,通過祭祀與分胙強化皇權的神聖性,同時反映古代“共享祭品以承福”的宗教傳統。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代制度、文獻用例及學術注解,若需進一步探讨相關禮儀細節,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史料。
《受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接受批評或指責。當一個人被别人批評或指責後,他會認真聽取并接受并加以改正,這就可以說他“受厘”。
《受厘》是由“受”和“厘”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受”的部首是“又”,筆畫為2,而“厘”的部首是“廠”,筆畫為2。
《受厘》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受”意為接受,承受、受到等;而“厘”則意為批評、指責。兩者組合後形成了“受厘”的意思。
《受厘》的繁體字是「受厘」 。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受厘》一詞在古代的寫法為“受離”。可以看出,古代的字形與現代有所變化。
1. 當你的行為有問題時,應該勇于受厘,才能不斷進步。
2. 那位領導受到了不少厘,但他能夠接受并改正錯誤,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1. 受批厘:接受批評指責。
2. 受責厘:接受責備。
3. 受訓厘:接受訓練。
近義詞:接受批評、承受指責、接納指摘。
反義詞:傲慢自大、不虛心接受指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