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稱;相符。 漢 王充 《論衡·案書》:“薄厚不相勝,華實不相副,則怒而降禍。” 宋 蘇轼 《與侄孫元老書》之二:“姪孫近來為學何如?想不免趨時。然亦須多讀史,務令文字華實相副,期於適用,乃佳。”《金史·選舉志四》:“舊制,每季到部求仕人,識字者試以書判,不識字者問以疑難三事;體察言行相副者。”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五》:“不過所謂奔流社的‘執事者’,其實并無和這種一堂皇名號相副的大人物。”
“相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ng fù,其核心含義為相稱、相符,強調事物之間在性質、數量或狀态上的匹配與協調。以下是詳細解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具體語境,可參考《論衡》《蘇轼文集》等文獻。
《相副》是一個成語,意指相互替補、相互補充。形容雙方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
《相副》的拆分部首為“目”和“刀”,其筆畫數為10畫。
《相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原文是:“寡人為大司馬,舉值相副,諸侯用甲于齊。”意為齊國的君主舉薦某人擔任大司馬,起到互相替補、輔佐的作用。
相副(繁體字為「相副」)
相副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存在變化,如在篆書中的寫法可能與今天有所不同。然而,原義與用法基本保持一緻。
1. 他們倆之間相副配合,工作效率很高。
2. 在拼博的戰場上,士兵們需要相副奮戰,才能取得勝利。
相輔相成、相互配合、互相補充
相輔相成、互相協助、共同合作
相互制約、相互排斥、互相牽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