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候脈 ”。診脈;診視。《北齊書·方伎傳·馬嗣明》:“ 邢邵 子 大寶 患傷寒, 嗣明 為之診,候脈。” 宋 張淏 《雲谷雜記·慈恩寺》:“﹝ 長孫後 ﹞懷 高宗 将産,數日不能分娩,遂詔醫博士 李洞玄 候脈。”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鍼砭》作“詔醫博士 李洞玄 候脈。”
見“ 候脈 ”。
“候脈”是一個源自中醫領域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候脈是中醫傳統診斷方法,指通過觸摸患者脈搏,判斷其身體狀況及病情變化。其核心在于觀察脈象特征(如頻率、力度、節律等),從而推斷髒腑氣血的盛衰。
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例如:
需注意與“號脈”的區别:“候脈”是規範表述,強調通過脈象“候”(觀察)疾病表現;而“號脈”屬方言轉音,實為誤傳。
在非醫學語境中,可比喻對事物發展趨勢或他人心理的敏銳判斷,例如:“市場分析師需為經濟走勢候脈”。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北齊書》、宋代醫學典籍等原始文獻(見、3、7、8)。
《候脈》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候”,讀作“hòu”,意為等待或觀察。第二個字是“脈”,讀作“mài”,意為人體的脈搏或生命力。因此,《候脈》這個詞組可以理解為觀察人體的脈搏來判斷人的狀況。
拆分《候脈》這個詞組的部首是“亻”和“月”。部首“亻”代表人,部首“月”代表肉。因此,字“候”的意思是人等待的樣子。“候”字的筆畫數是9。 字“脈”的部首是“月”,也代表肉,所以字“脈”的意思是人的肉體部分。“脈”字的筆畫數是9。
《候脈》這個詞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醫學理論中。古人通過觀察人的脈搏來判斷身體的狀況和疾病的情況。他們相信,通過觀察脈搏的變化可以了解人體的氣血、陰陽平衡等方面的情況。因此,《候脈》成為了一個用來形容醫學觀察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候脈》這個詞組沒有明顯的變化,仍然保持原來的形狀和意思。
在古代漢字中,字“候”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左邊多了一個“人”字旁,而右邊則是“後”的舊字形。字“脈”的寫法相對比較簡單,沒有明顯變化。
1. 他通過觀察他人的候脈,得知他們的身體狀況。 2. 醫生可以通過候脈确定病人的健康情況。 3. 中醫非常重視候脈的觀察和診斷。
組詞:候診、脈搏、脈象 近義詞:觀察脈搏、察看脈絡 反義詞:不候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