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禾苗的两种害虫。亦喻坏人。《隶释·汉竹邑侯相张寿碑》:“蛑贼不起,癘疾不行。”《晋书·文帝纪》:“暨 诸葛诞 滔天作逆,称兵 扬 楚 , 钦 咨 逋罪,同恶相济,帅其蛑贼,以入 寿春 ,凭阻 淮 山,敢距王命。”参见“ 蝥贼 ”。
蛑贼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蛑贼”原指两种农业害虫:“蛑”即“螟蛉”,是蛀食稻心的螟蛾幼虫;“贼”指“贼蠹”,为啃食禾苗根节的害虫。二者常并称,泛指严重危害农作物的虫害。此义项源自《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毛传注:“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后世文献如《汉书·王莽传》亦沿用此意,形容灾害对农业的破坏。
古代文献常以“蛑贼”隐喻危害国家或百姓的恶人。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以“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蟊贼之患”斥责他国侵扰;明代张居正《答福建巡抚》中“诛锄蛑贼,保全善良”更明确将贪官污吏比作“蛑贼”。此用法强调其对社会的蛀蚀性危害,带有强烈道德批判色彩。
该词的文化意涵根植于传统农耕社会对虫灾的恐惧,后经儒家“以物喻德”的思维延伸至政治伦理领域。其演变轨迹清晰展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的语义发展规律,成为中华文化中“天人相应”思想的语言实证。
参考资料: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蛑贼”词条;
《辞源》(商务印书馆) “蟊贼”释义;
《诗经·小雅·大田》毛传注疏;
《左传·成公十三年》正义本。
“蛑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该词原指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蛑和贼),后引申为对坏人、恶人的比喻,尤其指危害国家或社会的奸邪之徒。
读音与字形
拼音为móu zéi,其中“蛑”为虫字旁,与害虫相关;“贼”本义为破坏者,二字组合强化负面含义。
文献引证
综合解析
该词属典型借物喻人的用法,通过自然界的害虫映射人类中的破坏者,常见于古代政论或史书,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关联说明
需注意“蛑贼”与“蝥贼”可能为异形词(如《诗经》有“去其螟螣,及其蝥贼”),但“蛑”字在部分文献中为专指,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拜伏败井頽垣包头市不贰参衡惨緑年华惭幸曹王尘垢粃糠痴种春影大拂大长秋丢失斗拢犊庐房友法意飞过海丰混负羁浮冗附事改而更张甘苦高档国恤活见鬼较固惊痛菌蟪宽栗来假梨花板马爬螟蛉子耐受力怯色寝小扰狎仁庙三壬上禄神柩身前是非之地施衿结褵顺虑耸膊成山岁考鲐黄啕嘑提速梯苔亡身尾巴难藏未萌武断专横小疵孝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