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磨喝樂的意思、磨喝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磨喝樂的解釋

亦作“ 磨合羅 ”。1.梵語mahoraga的音譯。原為佛教八部衆神之一的摩睺羅神。 唐 宋 時借其名制作為一種土木偶人,于七夕供養。 唐 時也叫“化生”。謂供養以祝禱生育男孩,故成為送姻親家的禮物。後成為兒童玩具。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七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綫,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自注:“磨喝樂,本佛經‘摩睺羅’,今通俗而書之。” 元 劉緻 《紅繡鞋·有名娃娃者戲贈》曲:“隻是将箇磨合羅兒迤逗着耍。” 清 張爾岐 《蒿庵閑話》卷一:“京師舊俗,七月七日,街上賣磨喝樂。”

(2).比喻喜愛的人物。 元 關漢卿 《調風月》第一折:“和哥哥外名, 燕燕 也記得真,喚做磨合羅小舍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磨喝樂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特定民俗器物,其名稱源自梵語"mahoraga"音譯,原指佛教護法神摩睺羅伽。《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宋代七夕節供奉的泥塑嬰孩形玩具",該物件在宋元時期兼具宗教祭祀與節慶娛樂雙重功能。

從民俗文化角度考察,磨喝樂在《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已有明确記載:"七月七夕……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這種彩繪泥塑通常作童子持蓮造型,頭部模印蓮花冠,身披紅紗碧裙,宋代文人筆記《醉翁談錄》稱其"惟蘇州最巧,為天下第一"。其制作工藝包含模印、彩繪、焙燒等多道工序,常以金銀、珠翠裝飾。

在歲時禮俗中,磨喝樂具有特殊文化象征意義。《夢粱錄》卷四記載,南宋臨安七夕"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睺羅之狀",說明其形象已演變為乞巧節的重要意象。明清時期該稱謂逐漸被"摩侯羅""摩诃羅"等異寫替代,蘇州虎丘至今保留着制作類似泥人的傳統工藝。

網絡擴展解釋

“磨喝樂”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宗教與民俗雙重意義的泥塑偶人,其含義和演變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詞源與宗教背景

“磨喝樂”是梵文“Mahoraga”(摩睺羅)的音譯,原為佛教八部衆神之一,形象為蛇首人身。傳入中國後,逐漸漢化為可愛的兒童形象,并與佛祖釋迦牟尼之子羅睺羅(佛教十大弟子之一)的傳說融合。

二、形象與功能演變

  1. 宗教象征:早期作為佛教神祇,用于供奉祈福,後與七夕節結合,成為供奉牛郎、織女的祭品,寄托“乞巧”和祈求子嗣的願望。
  2. 民俗玩具:唐宋時期演變為土木或蠟制的兒童玩具,可換裝打扮,類似現代“手辦”或“芭比娃娃”。
  3. 文化隱喻:元代文學中常以“磨喝樂”比喻受人喜愛的人物,如關漢卿劇作中稱少年為“磨合羅小舍人”。

三、曆史記載與社會影響

四、文化意義

從佛教神祇到民俗符號的轉變,體現了外來文化本土化的典型過程。其兼具宗教祭祀、生育祈願、兒童娛樂的功能,展現了古代節俗與民間藝術的交融。

如需進一步了解實物細節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東京夢華錄》及西北大學博物館相關展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匿葆頤避禍就福陛衞藏昂打岔黨引刀鈎洞豁返真分貧振窮豶豕附搭輔衛蓋冒珪币蝦蟆給事漢道宏旨繪絢假率簡斷嫉恨祭孔稽式駿彩浚濑恺獻考政恐曷枯耕欄竿勞動模範老弱殘兵涼涼簪兒兩鴈隨車鱗被勉谕庖代骈沓偏心眼菩薩氣象戰驅傩上測生扭做十二指腸飾好失羣束刍倏然思忖忐忑不安逃乖田歌托故五尺之僮小患希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