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nder;consider;turn sth. over in one's mind] 思量;考慮
空空道人聽如此說,思忖半晌。——《紅樓夢》
我正這麼思忖,忽然發現二蘭不住地用眼睛瞅我。——《結婚現場會》
考慮;思量。 唐 元稹 《旱災自咎贻七縣宰》詩:“歸來重思忖,願告諸邑君。”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一折:“他他他,不思忖一爺娘骨肉,卻和我做日月參辰。”《紅樓夢》第四八回:“ 薛姨媽 聽了,思忖半晌道:‘倒是你説的是。花兩個錢,叫他學些乖來,也值。’” 柯岩 《奇異的書簡·岚山情思》:“也正是由于這點感情與這點記憶的奇異作用吧,我常暗自思忖 周總理 說這句話的心情意境。”
“思忖”是一個書面語常用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詞義 指仔細思考、反複推敲的心理活動,強調内心對某事的深度權衡。例如:“他低頭思忖良久,終于做出決定。”
構詞解析 由“思”(思考)和“忖”(揣度)兩個同義語素構成,屬于聯合式合成詞,雙字疊加強化思考的慎重性。
語用特征
近義辨析
使用注意 現代口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成語(如“思忖再三”)或仿古表達中,日常交流可用“琢磨”“考慮”替代以增強自然感。
思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心(心字旁)和春(心字底部)。共有9畫。
思忖的來源并不确切,但據考古學家推測,它可能源于古代人們對于思考、分析和思維過程的描述。在《爾雅》中有對思忖的解釋:“思念而心搖曰思忖也”。
在繁體中文中,思忖的寫法與簡體保持一緻,即「思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思忖與現代寫法相比有所不同,整體形狀更加古樸。古代人們的文字筆勢更加繁複,可見于甲骨文、金文和篆書等。
以下是一些關于思忖的例句:
組詞中,常見的有思考、忖度、思索等。這些詞彙都和思忖的概念相近,用于描述對于問題、情感或情況的深思熟慮。
近義詞包括思量、斟酌、考慮等,它們可以用來替換思忖,表示對于某一事物或情況進行深思熟慮。
反義詞則包括沖動、魯莽、不假思索等,這些詞彙表示沒有經過思考就行動,往往帶有冒失或輕率的意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