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菩薩的意思、菩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菩薩的解釋

(1) [Bodhisattva] 佛家語。梵語 bodhisattva 的音譯,也是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譯為大道心衆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Buddha]∶泛指佛

(3) [Buddhist idol]∶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4) [a kindhearted person]∶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詳細解釋

(1).佛教名詞。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省,原為 釋迦牟尼 修行而未成佛時的稱號,後泛用為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的稱呼。

(2).指人們崇拜的神靈偶像。 毛6*6*《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隻有兩個小菩薩名‘包公老爺’者,被一個老年農民搶去了,他說:‘莫造孽!’”

(3).比喻心腸仁慈的人。《紅樓夢》第五五回:“他們瞅着大6*奶奶是個菩薩,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懶來混。”《老殘遊記》第十四回:“兩位老爺菩薩,救命恩人,捨得花銀子把我救出火坑。” 夏衍 《克農同志二三事》:“你得認清這個時期,這個地方,和菩薩要打交道,和惡鬼也要打交道。”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菩薩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菩薩是漢語中的重要宗教文化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闡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菩薩”為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漢譯縮略,《漢語大詞典》定義其本義為“覺悟衆生” 或“求道求大覺之人”。其中“菩提”指覺悟,“薩埵”意為有情衆生,合指以智慧覺悟真理,并慈悲普度衆生者(《漢語大詞典》第7卷,1991年版)。

二、佛教核心内涵

在佛教語境中,菩薩具有雙重特質:

  1. 自覺覺他:自身證得佛果智慧,同時發願救度一切衆生脫離苦海,如《佛學大辭典》所述“具足無上菩提,廣度有情”。
  2. 慈悲踐行:以“大慈大悲”為根本精神,如觀世音菩薩象征救苦救難,地藏菩薩立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本願經》)。

三、文化引申與世俗用法

  1. 宗教形象:指大乘佛教中地位僅次于佛的聖者,如文殊(智慧)、普賢(行願)等四大菩薩(敦煌研究院資料。
  2. 人性化比喻:民間将品德高尚、心懷衆生者尊稱為“活菩薩”,如《紅樓夢》中“老太太是菩薩心腸”。
  3. 藝術符號:佛教造像中,菩薩多以璎珞寶冠、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現,體現“莊嚴慈悲”的美學理念(龍門石窟考古報告。

文化深意:菩薩信仰融合了印度佛教哲學與中國儒家仁愛思想,成為東亞“自利利他”精神品格的象征載體。


參考資料原文來源:

  1. 《佛學大辭典》(電子版),丁福保編,來源:佛學辭典線上
  2. 敦煌研究院《菩薩造像的文化演變》,來源:敦煌研究院官網
  3. 龍門石窟研究院《北魏菩薩造像藝術研究》,來源:龍門石窟官網
  4. 《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

網絡擴展解釋

“菩薩”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意為“覺有情”或“覺悟的衆生”。其中:

二、核心内涵

  1. 自覺與覺他:
    菩薩既是自我覺悟的修行者,又以覺悟他人為目标,如提到“将自己和一切衆生從愚癡中解脫”,體現大乘佛教“自度度他”的精神。

  2. 四宏誓願:
    菩薩發願追求成佛,具體包括:“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佛教地位與修行目标

四、别稱與分類

  1. 别稱:
    根據不同特質,菩薩又被稱為“開士”(以法開導衆生)、“大士”(實踐大乘佛法者)等。

  2. 分類:

    • 凡夫菩薩:已發菩提心但未斷惑業的修行者;
    • 賢聖菩薩:證得一定果位的覺悟者。

五、常見菩薩舉例

佛教中著名的菩薩包括:

小結

“菩薩”不僅代表佛教修行的理想人格,更承載着自利利他、慈悲濟世的精神内核。其概念融合了智慧追求與救世情懷,成為佛教文化中普世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别人正在浏覽...

愛人兒長江饞魂承藉騁欲宸贈翅席沖謙重席丹谷單間兒奠繭疊變敦睦邦交方水橄榄球運動甘鼠哥詠公實鼓忭韓盧逐塊鹘臭昏逾見棱見角皎澈蛟龍擘水交娛接翅借閲即事镌戒拘儒懇苦狂嗥框架磊落嶺堠貌不驚人冥化摩觸排字判官泮汗泮鄉劈拉強詞奪正如臯雉弱齡商彜周鼎手敕手照肆體蒜鉢子威鬥卧蠶五花判事鮮苞校隊攜老扶弱觿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