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ve (or find) a pretext] 推托于某種原因
借口某種原因。 宋 文天祥 《绐北難》詩序:“于是托故,以來日同 吳丞相 渡 江 。”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戒躁怒》:“保正 趙某 ,為之前導,所過村莊,多托故繞避,不為引視。” 魯迅 《而已集·通訊》:“要我做序的書,已經托故取回。”
“托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借口某種原因,常用于描述以特定理由推脫或回避某事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行為特征
指通過虛構或誇大某個原因來掩蓋真實意圖,例如:
宋·文天祥《绐北難》詩序:“于是托故,以來日同吳丞相渡江。”
魯迅《而已集·通訊》:“要我做序的書,已經托故取回。”
常見場景
古代詩詞中常通過“托故”表達情感或叙事,例如:
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因過度使用顯得不夠真誠。其本質是通過“原因”轉移焦點,與直接拒絕(如“推辭”)存在細微差别。
《托故》這個詞是指借故、借口,故弄玄虛的意思。
《托故》的首部是手部,并且可以拆分為手和兄兩個部分。它的總筆畫數是7畫。
《托故》一詞源自儒家經典《莊子·秋水》篇,其中有句:“趨舍起坐之間。托古人之無知也。”意為有些人在走路、離開和坐下的時候都是虛假的,借古人的無知來掩飾自己。從而衍生出“托故”一詞。
《托故》的繁體字為「託故」。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将《托故》寫作「託故」或者「託辭」,字形略有變化。
他總是托故推辭,不願意參加活動。
托故推诿、借口、找借口
故意誤導、扯謊、編謊
坦白、直言、不做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