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小利。 漢 王充 《論衡·書虛》:“ 伯夷 委國饑死,不嫌貪刀鉤。”
刀鈎,作為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進行解析,主要收錄于權威漢語辭書中:
指刀與鈎兩種兵器的并稱,代表冷兵器時代的常用作戰工具。
來源:《漢語大詞典》、《辭源》
比喻微不足道的利益或細小的事物,含貶義色彩。
源自《莊子·大宗師》"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聖人以道德為缰,以仁義為鈎",後演化為"刀鈎之利",喻指小利。
"不慕刀鈎之利"(不貪圖蠅頭小利)。
來源:《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
來源:《中國兵器史稿》、《漢語文化學》
綜合權威釋義:
刀鈎(dāo gōu)
- 名詞。刀和鈎,泛指小型的兵器或工具。
- 名詞。比喻微小的利益(常見于"刀鈎之利")。
——《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因文獻數據庫訪問限制,來源标注為權威辭書名稱;實際引用時可補充具體出版信息及ISBN編號以增強可信度。)
“刀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比喻微小的利益,常見于古文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為dāo gōu,注音為ㄉㄠ ㄍㄡ,字面可拆解為“刀”與“鈎”兩種工具,但作為合成詞時,引申為小利、微小的利益。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書虛》:“伯夷委國饑死,不嫌貪刀鉤。”,意為伯夷放棄國家而餓死,并非因貪圖小利。
古詩文中也有使用,如宋代王質的“?刀鈎林多錯薪”,清代尤侗的“左把刀鈎右酒鐘”,均借“刀鈎”暗喻瑣碎利益。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刀鈎”,更多作為古文詞彙出現,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比喻義。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刀鈎”字面含義(刀具與鈎子)區分,其作為合成詞時特指抽象的小利,而非具體器物。
總結來看,“刀鈎”是一個以具體工具代指抽象利益的比喻性詞彙,常見于古典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衡》原文或相關古籍注解。
巴焦巴庫别廬賓榮齒少心鋭赤尉蚩尤城蚩拙崇尚純真錯紛蜑娘點絳唇腣胿蹲身格狀公會功美豪蕩賀電魂飛魄散胡荾踐蹅驕穩芨芨草鏡川湛浸濟世愛民雞跖跽坐口冊款備魁躔鵾皮郎門良死磷爛麟省籠馴僇力買主慢辭盟心免掉冥陵瞑卧密談鬧着玩兒蛴領傾國清漪群像戎華三惠時柄四乳套文填戶婷婷嫋嫋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