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小利。 漢 王充 《論衡·書虛》:“ 伯夷 委國饑死,不嫌貪刀鉤。”
“刀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比喻微小的利益,常見于古文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為dāo gōu,注音為ㄉㄠ ㄍㄡ,字面可拆解為“刀”與“鈎”兩種工具,但作為合成詞時,引申為小利、微小的利益。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書虛》:“伯夷委國饑死,不嫌貪刀鉤。”,意為伯夷放棄國家而餓死,并非因貪圖小利。
古詩文中也有使用,如宋代王質的“?刀鈎林多錯薪”,清代尤侗的“左把刀鈎右酒鐘”,均借“刀鈎”暗喻瑣碎利益。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刀鈎”,更多作為古文詞彙出現,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比喻義。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刀鈎”字面含義(刀具與鈎子)區分,其作為合成詞時特指抽象的小利,而非具體器物。
總結來看,“刀鈎”是一個以具體工具代指抽象利益的比喻性詞彙,常見于古典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衡》原文或相關古籍注解。
刀鈎,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刀”和“鈎”。
刀鈎的部首“刀”是一個象征武器的工具,表示刀具或武器;部首“鈎”表示鈎子或帶鈎形狀的物體。
刀鈎的總筆畫數為9畫,其中“刀”部的筆畫數為2畫,而“鈎”部的筆畫數為7畫。
刀鈎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可追溯到古代軍事兵器。古時候的刀鈎形狀特殊,刀刃上有彎曲的鈎,可用于戰争中的近身作戰或搏鬥,因此也叫做刀鈎。
刀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然保持原樣,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刀鈎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沒有留存下來。
以下是一個關于刀鈎的例句:
他使用刀鈎熟練地刺殺了敵人。
刀鈎的組詞:
刀劍、鈎心鬥角。
刀鈎的近義詞:
鈎刀、鈎子。
刀鈎的反義詞:
平底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