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準則;法式。《老子》:“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一本作“ 楷式 ”。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道上》:“夫人而能之則工巧廢矣。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而與物反。”
(2).引申為取法。《後漢書·儒林傳序》:“ 建武 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幹戚之容備之於列。”
“稽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總結來看,“稽式”兼具規範性與實踐性,既強調靜态的準則,也包含動态的效仿行為,常見于哲學、曆史文獻中。
《稽式》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對事物進行比較、考察、總結的方法或程式,也可指一種文體或文體的範例。該詞常用于描述學術、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方法。
《稽式》共有兩個部首:禾(hé)和日(rì)。
《稽式》共有17個筆畫。
《稽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學說,尤其是《禮記》中的記載。稽原為考察、比量之意,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較為具體的詞語,用以描述對事物的比較、考察和總結的方法。
《稽式》的繁體字為「稽式」。
在古代,有些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對于《稽式》這個詞,其古代字形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通過稽式研究了多部古代詩歌,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詩學理論。
2. 這本書是關于藝術家創作稽式的研究,對了解他的藝術風格非常有幫助。
1. 稽查:對事物進行仔細考察和檢查。
2. 稽核:對事物進行審核和核實。
3. 稽留:停留、逗留。
1. 比較:對事物進行對照、對比。
2. 考察:對事物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3. 總結:歸納、概括。
1. 隨意:沒有明确的方法或程式。
2. 盲目:沒有經過充分考察和比較的。
3. 任性:不受約束地行動,不按規定程式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