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歌。 唐 溫庭筠 《寄河南杜少府》詩:“夕陽亭畔山如畫,應念田歌正寂寥。” 宋 蘇轼 《次韻王晉卿和煙江疊嶂圖》:“畫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 宋 戴昺 《四月即景》詩:“茶歌纔了又田歌,節物真成一鳥過。”
“田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基于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田歌是中國傳統民歌的一種,主要流傳于長江、珠江流域的水稻種植區。它是農民在插秧、除草、車水等集體勞動中演唱的民歌形式,具有行腔自由、形式多樣的特點,也被稱為“田秧歌”“秧田歌”。
曆史淵源
田歌的曆史可追溯至漢代,四川綿陽東漢墓出土的陶制水田模型中已有擊鼓薅秧的場景。唐宋文獻中亦有相關記載,如唐代溫庭筠詩句“應念田歌正寂寥”,宋代蘇轼提及“田歌自古非知田”。
形式與特點
田歌保留了勞動號子的特點,演唱形式包括領唱與合唱交替、分組對歌等,節奏自由且富有變化。湖北荊州的馬山鎮等地傳承的田歌,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文學和成語中,“田歌”常被用來象征農民生活的安樂與樂觀态度。例如古詩中用它描繪田園勞作場景,現代語境中亦可形容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态。
需注意的是,“田歌”也指代一位現代人物——國家一級導演田歌(安徽合肥人),她創辦了中國首個電視談話節目《熒屏連着我和你》。此含義與民歌無關,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田歌的核心含義仍以傳統民歌為主,承載着農耕文化的藝術表達與曆史記憶。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地區的田歌案例(如湖北《哦吙調》),可參考相關非遺保護資料。
《田歌》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在田地間唱歌。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的歡樂心情,也可以形容農民在耕作時的歌聲。
《田歌》的部首是田(tián),筆畫數為12。
《田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田園生活。在古代,農民們在田間勞作時會唱歌來減輕工作的辛勞,同時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感激和對豐收的期盼。
《田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田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田歌」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1. 農民們在春天的田地間唱着田歌,為即将到來的豐收歡呼。
2. 夏日的陽光下,田地裡傳來了農民歡快的田歌聲。
以下是一些與《田歌》相關的組詞:
1. 田地:指農田,指農民用來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2. 歌聲:指人類發出的具有旋律和節奏的聲音。
3. 田園:指鄉村或農田,也用來形容甯靜、宜人的環境。
與《田歌》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田野:指農田,也可指野外或荒野。
2. 田間:指在田地中間。
與《田歌》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1. 城市:指建築物密集、人口稠密的地區。
2. 工廠:指集中進行生産制造的場所,通常與農田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