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捆草成束。《詩·唐風·綢缪》:“綢繆束芻,三星在隅。”《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明日賊攻城,設百樓, 巡 栅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一說,喻男女成婚。參見“ 束薪 ”。
(2).成束的草。《宋史·荊罕儒傳》:“ 罕儒 令人負束芻徑趨 太原 城,焚其東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濰水狐》:“驢之為物龐然也……倘執束芻而誘之,則帖耳輯首,喜受羈勒矣。”
(3).《後漢書·徐穉傳》:“及 林宗 有母憂,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後因以“束芻”稱祭品。 明 李東陽 《望狄梁公祠用前韻》:“寄遠束芻誰與緻,衝寒瘦馬不勝騎。” 明 袁宏道 《哭江進之》詩序:“乙巳秋,聞 進之 兄卒于 蜀 ……欲躬緻束芻,值有邑乘之役,素車白馬,未蔔何日。”
“束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捆草成束的動作或成束的草。例如《詩經·唐風·綢缪》中“綢缪束刍,三星在隅”,描述用草束加固房屋;《新唐書》記載張巡守城時“束刍灌膏以焚”抵禦敵軍。此外,《宋史》提到焚燒束刍攻城的戰術,《聊齋志異》則以束刍比喻馴服驢子的手段。
引申含義
因《後漢書·徐穉傳》中徐穉吊喪時“置生刍一束”的典故,“束刍”被引申為祭品的代稱,表達哀悼之意。
特殊用法争議
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言論受限”,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謹慎考據。
該詞核心含義與“捆草”相關,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束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割取一束青草,比喻隻能解決表面問題而不能根本解決。
《束刍》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刀」。其中,「⺮」是竹的偏旁部首,表示與竹相關的意義;「刀」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刀具。
根據部首的不同,可以分别計算出《束刍》的筆畫數為9畫。
《束刍》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原文是“《禮記》曰‘追美百僚,實重束刍’。”這裡的意思是在追隨美德的百官們中,實際上是在束縛刍草。後來演變成成語,用來比喻解決問題不徹底。
《束刍》的繁體字為「束芻」。
古時候寫《束刍》的漢字形式是「漢芻糧」,其中「漢」是當時對「束」的一種寫法,「芻」表示草,「糧」表示谷物。
他隻是解決了問題的表面,相當于割取了一束青草,真是太束刍了。
解析、研究、系統、徹底
敷衍、應付、馬虎、簡單地解決
徹底、完善、深入、詳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