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捆草成束。《詩·唐風·綢缪》:“綢繆束芻,三星在隅。”《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明日賊攻城,設百樓, 巡 栅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一說,喻男女成婚。參見“ 束薪 ”。
(2).成束的草。《宋史·荊罕儒傳》:“ 罕儒 令人負束芻徑趨 太原 城,焚其東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濰水狐》:“驢之為物龐然也……倘執束芻而誘之,則帖耳輯首,喜受羈勒矣。”
(3).《後漢書·徐穉傳》:“及 林宗 有母憂,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後因以“束芻”稱祭品。 明 李東陽 《望狄梁公祠用前韻》:“寄遠束芻誰與緻,衝寒瘦馬不勝騎。” 明 袁宏道 《哭江進之》詩序:“乙巳秋,聞 進之 兄卒于 蜀 ……欲躬緻束芻,值有邑乘之役,素車白馬,未蔔何日。”
"束刍"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成捆的草料",特指經過整理捆紮的飼草。從構詞法分析,"束"為動詞性語素,表示捆紮動作;"刍"本義指割草,《說文解字》釋為"刈草也",二者組合形成偏正結構的名詞。
在具體使用中存在三個語義維度:
該詞的現代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領域,《王力古漢語字典》特别強調其與"束脩"的禮制區别:前者屬庶民之禮,後者為士大夫之贽。在方言調查中,部分北方地區仍保留"束草為刍"的農事用語,印證了該詞的生命力。
“束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捆草成束的動作或成束的草。例如《詩經·唐風·綢缪》中“綢缪束刍,三星在隅”,描述用草束加固房屋;《新唐書》記載張巡守城時“束刍灌膏以焚”抵禦敵軍。此外,《宋史》提到焚燒束刍攻城的戰術,《聊齋志異》則以束刍比喻馴服驢子的手段。
引申含義
因《後漢書·徐穉傳》中徐穉吊喪時“置生刍一束”的典故,“束刍”被引申為祭品的代稱,表達哀悼之意。
特殊用法争議
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言論受限”,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謹慎考據。
該詞核心含義與“捆草”相關,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按下鼇丘八百孤寒被毛戴角逼遒不礙事塵樊乘骢都鄉方方竅竅旛旗貫甲畫力黃台瓜惠安昏替見微知着嘉錫節符繼絕世經久不息精朗緊鄰疚心倦略均徭狂想曲焜燿癞頭蟇老東西類推麗偶鹿皮巾鞔鞮彌羅配購拼力鋪翳千分尺遷迻輕翰騎坐騷體深閨眎掌吮舐順祥艘次騰蹶條狀退陣枉木維楫文奁渥渙忤累享鼎香爐角仙席逍遙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