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靡散的意思、靡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靡散的解釋

(1).猶靡敝。摧殘,凋敝。《晏子春秋·谏下五》:“庶民之言曰:‘凍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 吳則虞 集釋:“ 孫星衍 雲:‘散’者, 蘇時學 雲‘散’當為敝,敝與散相近而訛,下章言靡敝,是也。”

(2).消失;消滅。《楚辭·九歎·離世》:“芳懿懿而終敗兮,名靡散而不彰。” 王逸 注:“靡散,猶消滅也。”《淮南子·原道訓》:“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靡散,漢語詞彙,讀音為mǐ sàn,多用于古代漢語語境。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其核心含義指消散、消失,常用于描述事物由盛轉衰的狀态。例如《漢書·王莽傳》中“士卒靡散”指軍隊潰散,《後漢書》用“貨財靡散”形容財物耗盡。

該詞由“靡”與“散”複合構成:“靡”表傾覆、倒下,“散”表分離,合指事物逐漸瓦解消亡的過程。《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歸類為狀态動詞,強調不可逆的消散結果。近義詞有“潰散”“消散”,反義詞為“凝聚”“彙集”。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領域。《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其適用場景包括:①描寫自然現象(如“煙霞靡散”);②描述社會組織解體(如“禮法靡散”);③表達精神意志的消沉(如“士氣靡散”)。

網絡擴展解釋

“靡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綜合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來源:

一、基本釋義

  1. 摧殘、凋敝
    指事物或社會狀态因破壞、消耗而衰敗。
    文獻例證:

    • 《晏子春秋·谏下五》提到百姓的哀歎:“太上靡散我”(統治者過度消耗導緻民生凋敝)。
  2. 消失、消滅
    強調事物逐漸消散或徹底消亡。
    文獻例證:

    • 《楚辭·九歎·離世》中“名靡散而不彰”(名聲消散不顯);
    • 《淮南子·原道訓》描述水“不可靡散”(柔弱卻無法被消解)。

二、其他補充說明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抽象事物的衰敗或消亡,如社會狀态、名聲、精神等,常見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晏子春秋》《楚辭》等原文,或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矮子裡拔将軍奔逸絕塵貶剝畢結差率觸喉貸借貸款帶鞓膽道系統德教電路圖棣蕚疊句丢落端五厄急奉屈鳳陽門供床苟延殘喘衮司恨海賀若卉布堅介揭貼錦纏頭箕棬幾望麇獐狙觑娵訾抗衡蠟蒂老媽子廉貪甯告暖翠陪吊破承題前兒個起居注輕翠清正廉明清酎蹂蹸繩愆糾缪牲用十裡鼻疏漏屬膺司谏速憂特誠未及惟舊幄坐纖凝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