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靡敝。摧殘,凋敝。《晏子春秋·谏下五》:“庶民之言曰:‘凍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 吳則虞 集釋:“ 孫星衍 雲:‘散’者, 蘇時學 雲‘散’當為敝,敝與散相近而訛,下章言靡敝,是也。”
(2).消失;消滅。《楚辭·九歎·離世》:“芳懿懿而終敗兮,名靡散而不彰。” 王逸 注:“靡散,猶消滅也。”《淮南子·原道訓》:“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
“靡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綜合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來源:
摧殘、凋敝
指事物或社會狀态因破壞、消耗而衰敗。
文獻例證:
消失、消滅
強調事物逐漸消散或徹底消亡。
文獻例證:
主要用于描述抽象事物的衰敗或消亡,如社會狀态、名聲、精神等,常見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晏子春秋》《楚辭》等原文,或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
靡散是一個形容詞短語,表示事物或個人狀态的破敗、混亂、無力等。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衰落、堕落、頹廢等現象。
靡的部首是革,共6個筆畫,散的部首是攴,共8個筆畫。
靡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靡室》。繁體字中的“靡”是「靡」,而“散”保持不變。
古時以「羽」代「革」,所以古體字「靡」是「羽」加上「糸」,表示了一隻羽毛與線的組合。而「散」則由「敕」與「止」組成,表示君主的號令或指令被廢止,從而引申為混亂、散亂。
1. 他長時間的頹廢生活使他的才華靡散了。
2. 經過多年戰亂,這個國家的社會秩序徹底靡散了。
1. 靡麗:形容事物華麗、絢麗且缺乏實質。
2. 靡費:形容浪費、揮霍。
3. 靡然:形容心情低落、疲倦。
4. 潰靡:形容軍隊敗潰、團結瓦解。
頹廢、破敗、潦倒、衰頹、萎靡
整齊、有序、興盛、振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