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皇帝的言行錄。兩 漢 時由宮内修撰, 魏 晉 以後設官專修。 唐 宋 時凡朝廷命令赦宥、禮樂法度、賞罰除授、群臣進對、祭祀宴享、臨幸引見、四時氣候、戶口增減、州縣廢置等事,皆按日記載。 元 明 以後趨于簡單。《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太後﹞自撰《顯宗起居注》,削去兄 防 參醫藥事。”《舊唐書·經籍志上》:“乙部為史,其類十有三:……五曰起居注,以紀人君言動。”《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生作牀下出介]:‘若有史官在旁,也該載入起居注了。’”亦省稱“ 起居 ”。《宋書·志序》:“今以 班固 、 馬彪 二志, 晉 宋 《起居》,凡諸記註,悉加推讨,隨條辨析,使悉該詳。”
(2).職官名。負責侍從皇帝、記載皇帝的言行。 魏 晉 及 南北朝 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 北魏 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監起居注”等官。 隋 代于内史省設“起居舍人”。 唐 宋 又于門下省設“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 元 代以給事中兼修《起居注》。 明 初曾專設起居注。 清 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講官兼充,稱“日講起居注官”。參閱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通典·職官三》、《續通典·職官》。
“起居注”是中國古代史官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包含雙重含義:
指記錄帝王日常言行及國家大事的官方文獻。其内容涵蓋:
指負責記錄帝王言行的專職官員,發展脈絡為:
作為曆代編修正史的核心素材,起居注具有極高史料價值。其制度演變反映了古代皇權與史官監督機制的互動關系。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多個來源,由于部分網頁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唐六典》《史通》等古籍進一步考證)
《起居注》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對起居生活的注解或記載。起居指的是人們的日常起床、睡覺、進食等活動,而注則是解釋或記錄的意思。因此,《起居注》可以理解為對人們日常生活活動的解釋和記錄。
根據漢字拼音查字典,我們可以拆分《起居注》的部首為“走”和“宀”,聲調分别為“四聲”和“三聲”。其中,部首“走”代表了與行走相關的意思,而“宀”則代表了屋頂,與居住相關的意思。在字形結構方面,《起居注》由5個筆畫組成。
《起居注》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考試題目。在曆史上,科舉制度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而考生需要回答各種文學、文化、政治和生活中的問題。其中,有一類題目是要求考生寫下自己的起居記錄和生活注解,這就是《起居注》。後來,這個詞逐漸脫離了科舉制度的背景,成為與人們生活相關的一個詞彙。
在繁體字中,《起居注》的寫法為「起居註」。繁體字是中國傳統的文字形式,受到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使用。
在古代漢字中,《起居注》的寫法并未有明确的記載。古代漢字的形體演變很大,與現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下,寫法會有所差異。
1. 孔子的《論語》可以算是一部對人生道理的《起居注》。
2. 這本書是一本詳細記錄了清代皇帝起居生活的《起居注》。
組詞:起居習慣、起居時間、起居作息
近義詞:起居生活、起床睡覺記錄、居住注解
反義詞:起居追蹤、起居忽略、起居遺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