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繩愆糾謬 ”。
繩愆糾缪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明确的規範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繩愆糾缪”指糾正過失,改正錯誤。“繩”意為糾正、約束;“愆”指過失、罪過;“糾”意為矯正;“缪”通“謬”,指錯誤、荒謬。整體強調對偏差行為的規正與整頓,常用于描述上級對下級的督導或自我修正的行為。
語出《尚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意為匡正過失,約束邪念。此句原為周穆王任命伯冏為太仆時的訓示,要求其監督君王言行。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繩”為“約束”,“愆”為“過也”,印證其本義為“以準則糾正過錯”。
多用于權威主體對下級的監督(如君主納谏、領導督查),或自我修養中的反思修正。
引申至組織管理、司法監察等領域,如“制度重在繩愆糾缪”強調通過規則預防錯誤。
“舉發及糾正過失。”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
“糾正過失。缪,通‘謬’。” [來源:辭源·第三冊]
“繩:約束;愆:過錯。指糾正錯誤。” [來源:中華書局版]
該詞承載儒家“克己複禮”思想,體現中華文化對自律、責任與社會秩序的重視,至今仍是規範行為的核心用語之一。
“繩愆糾缪”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拼音為shéng qiān jiū miù,意為“改正過失,糾正錯誤”。其中,“繩”指糾正,“愆”指過失,“糾缪”即糾正錯誤。
該成語最早出自《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唐太宗曾評價兩位重臣:“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缪,魏徵之功也。” 這裡強調魏徵在貞觀年間輔佐皇帝糾正政事過失的作用。
“繩愆糾缪”強調對過失的修正,常用于政治、管理或道德層面,體現自我完善或他人監督的重要性。其曆史典故和現代用法均突顯積極意義。
北荒側耳長圍城社穿幫檔口雕窭牒啓丁西林法柄防弊返轅風末伏卧輔邑剛石公會堂勾中怪傑錧鎋鼓箫捍撥黑潭降落傘漿人驚破泾水禁瘮樛曲集訓拒守屦舃闿爽快遊陵奪留壁理則路門慢駡嵌窞牆翣竊祿青蓮舍清閑自在鶈鸎羣豎人性容裔沙衣世間儵忽水龍帶瑣裡潭濑逃閃托意讬蹤掀簸香芳笑面虎